松茸,學名松口蘑,別名松蕈、合菌、臺菌,是世界上珍稀名貴的天然藥用菌、我國二級瀕危保護物種。松茸名稱的由來歷史悠久,最早源于我國。大約7000年前,松茸誕生于我國橫斷山脈的香格里拉原始森林中。到了宋哲宗元佑年間(1082~1094),唐慎微著《經史證類備急本草》記載,該菌生于松林下,菌蕾如鹿茸,故名松茸。
我國主要產茸區(qū)有香格里拉產茸區(qū)、楚雄產茸區(qū)和延邊產茸區(qū)等地區(qū),其中香格里拉產茸區(qū)占全國總產量的70%,是連續(xù)30年的松茸出口冠軍。松茸含有18種氨基酸、14種人體必需微量元素、49種活性營養(yǎng)物質、5種不飽和脂肪酸、8種維生素、2種糖蛋白、豐富的膳食纖維和多種活性酶,另含有3種珍貴的活性物質,分別是雙鏈松茸多糖、松茸多肽和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抗癌物質——松茸醇,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天然藥用菌類?,F代醫(yī)學實驗研究結果顯示,松茸不僅營養(yǎng)均衡、充足,而且還有提高免疫力、抗癌抗腫瘤、治療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養(yǎng)顏抗衰老、促進腸胃消化保護肝臟等多種功效。
松茸的作用被人們足夠認識是在二次大戰(zhàn)后,遭受過原子彈打擊的日本長崎和廣島核輻射區(qū)寸草不生,神奇的是松茸從原子彈爆炸后的廢墟中長出,成為唯一一種能夠在高輻射環(huán)境下生存的物種,受到世界醫(yī)學家的矚目。近代科學研究揭開了松茸抗腫瘤成份以及作用機理,因而廣泛受到醫(yī)學界的親睞,更掀起研究松茸的熱潮。
松茸醇是松茸體內含有的一種其他任何植物都沒有的特殊雙鏈生物活性物質,它具有超強抗基因突變能力和強抗癌作用,能自動識別腫瘤細胞所分泌的毒素,靶向性地與腫瘤細胞靠近、結合,通過溶解腫瘤細胞膜和破壞脂質雙層進入細胞內,封閉腫瘤細胞的轉體蛋白受體,阻斷腫瘤細胞的蛋白質合成,使腫瘤細胞不能分裂繁殖以致死亡;松茸醇能破壞腫瘤細胞遺傳復制的DNA基因,從而達到抗基因突變,抑制腫瘤和控制腫瘤復發(fā)、轉移的目的。
松茸所含多糖的抗腫瘤活性遠遠高于靈芝,在15種具有抗腫瘤活性的食用菌中居于首位。其子實體熱水提取物(多糖類)對小白鼠肉瘤S-180的抑制率高達91.8%,對艾氏腹水癌的抑制率為70%。另外有研究表明,松茸糖蛋白MTSO對人乳腺癌(MCF-7)細胞系也有抑制作用。
研究表明,松茸的抗腫瘤作用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直接殺死腫瘤細胞。實驗發(fā)現松茸中含有的某些蛋白能直接殺死皮膚癌、子宮癌的癌細胞。另一方面是誘導腫瘤細胞凋亡,實驗發(fā)現松茸中某些活性糖蛋白能通過抑制癌細胞在生長周期中S到G2M期的轉化階段,抑制HeLa(海拉)癌株增殖,誘導細胞發(fā)生調亡。
松茸有非常強的提高免疫力的作用。松茸含有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yǎng),具有綜合提高免疫力的功效,特別是松茸中所富含的雙鏈松茸多糖,能激活人體的T細胞,對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具有確定的增強作用,對腫瘤患者身體虛弱、術后快速提高免疫力、抗腫瘤具有一定的功效。
松茸的抗氧化防輻射能力也非常強。松茸多糖能增強機體的抗氧化能力,清除體內產生過量的自由基,降低組織細胞的過氧化程度,減少炎癥的產生,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
松茸適用人群非常廣泛:亞健康人群;癌癥預防、癌癥患者及癌癥術后人群;心血管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孕期產后人群;抗衰老養(yǎng)顏的女性人群;體弱多病、免疫力低下人群;消化不良、胃動力較弱的人群。
建議松茸蒸食、煲湯最好,因為蒸食、煲湯時對營養(yǎng)破壞最少。烹飪松茸應當選擇可調節(jié)溫度的隔水燉鍋,將溫度控制在90度以內,便可最大限度保存松茸的營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