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診時常常遇到家長們抱怨自家孩子挑食、不愛吃飯,問醫(yī)生有沒有啥“靈丹妙藥”。但現實是,“挑食沒藥治,厭食治得了一時,治不了一世”。也就是說,治療挑食、厭食的關鍵不是
藥物,而是行為治療,想要寶寶吃飯好,不能單靠醫(yī)生,關鍵在家長。
那么,面對一個不愛吃飯的孩子,家長該如何做呢?
首先,家長需要帶孩子到專業(yè)兒科就診,明確是孩子真正存在厭食、挑食,還是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高。跟醫(yī)生一起分析孩子不愛吃飯的原因,排除疾病因素。然后,根據病因,對癥下藥。
1.如果孩子確實是存在某些疾病如胃腸炎或食物過敏等疾病引起食欲差,及時治療是關鍵。
2.如果孩子只是單純的食欲差,家長可以這樣做:
◆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并合理搭配。每餐的食物顏色、味道、形狀還有種類盡量搭配的豐富些,例如可以擺成寶寶喜愛的動物或者某些東西的造型,以增進食欲;
◆適當增加孩子的活動量,使其產生饑餓感;
◆每餐飯前,家長提前告知孩子只有30分鐘吃飯時間,時間到了馬上收掉,在下一頓就餐前不給孩子吃零食,喝飲料等;
◆根據孩子年齡段,合理制定兩餐的間隔時間,以寶寶產生饑餓感為度,例如1-3歲的小孩子,每餐前空腹3小時左右比較合適;
◆在醫(yī)師的指導下,可以給孩子合理使用開胃健脾、增加食欲的中藥、
中成藥及穴位貼敷、
推拿等小兒外治療法,必要時可進行營養(yǎng)元素等檢測,如有缺乏,可適度補充。
3.如果孩子挑食、偏食明顯,家長可以這樣做:
◆逐漸添加新食物,每次以1種為宜,可反復嘗試10~15次,成功后過2~3天,再考慮添加另一種新食物,給孩子一定適應的時間;
◆盡量先給與孩子喜歡的食物較接近的新食物,例如孩子喜歡吃番薯,可以嘗試先給孩子加南瓜、土豆一類的食物,把它們做成孩子喜歡的形狀、味道,讓孩子更好接受;
◆可以嘗試將少量的新食物或不喜歡的食物加到孩子喜歡的食物中,并逐漸增加新食物的比例,達到完全接受;
◆家長積極示范愉悅的進食,以引起孩子吃新食物的興趣,也就是說,想要孩子不挑食,家長要先做好榜樣;
◆采用替代法逐漸糾正兒童存在的挑食、偏食,可采用營養(yǎng)成分接近,但味道孩子更好接受的食物替代孩子不喜歡的食物,例如孩子不喜歡吃胡蘿卜,可以用菠菜、南瓜等深綠色和橙黃色蔬菜替代。
4.孩子吃飯習慣不好,家長可以這樣做:
◆固定吃飯地點,提供適合的進餐桌椅及餐具,選擇寶寶餐椅時,要注意寶寶餐桌的高度盡量跟大人的一致,座位要舒適,桌面面積要大一些,寶寶要有自己專門的餐具;
◆鼓勵孩子自己吃飯(>1歲),孩子吃飯不可能做到跟大人一樣整潔,可能嘴里吃一半,桌上掉一半。家長要學會包容寶寶亂糟糟的就餐場面,不可批評孩子,或不讓孩子自己吃飯,以免影響寶寶吃飯的興趣;
◆用餐時間控制在30分鐘內;
◆吃飯的時候不提供玩具、電視、手機等,不要讓寶寶邊玩邊吃,減少分心,家長樹立專注進餐的榜樣,不在吃飯的時候做其他事情。
◆營造快樂的進餐氛圍,家里人固定時間統(tǒng)一坐在一起吃飯,吃飯氛圍要輕松愉快,家長和孩子有一定目光和言語交流。
◆家長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型的信任關系,就餐時不訓斥孩子,讓孩子可以安心吃飯;
◆采用多樣化的喂養(yǎng)器具,例如孩子懼怕奶瓶,則可用小碗、杯子或調羹替代;
◆耐心鼓勵孩子進食,做到不強迫、威脅進食,不強制吃完。
一個挑食、厭食的孩子,往往多種因素混合存在,如不良的進食習慣,家長的不恰當期望,對進食的恐懼、厭惡等常常同時存在,需要多種干預方法同時使用。作為家長,要認識到,飲食行為問題的矯正需要較長的時間,務必要有耐心,家長自身也要多學習科學喂養(yǎng)和營養(yǎng)相關知識,樹立正確的喂養(yǎng)觀念,為孩子提供全面均衡的營養(yǎng)膳食;定期帶孩子體檢,了解孩子的生長
發(fā)育和營養(yǎng)狀況,聽取兒科醫(yī)師的專業(yè)建議,從而更好的幫助孩子恢復正常飲食,健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