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進口的補血藥最近時興,說明上標著“純天然草本配方,有機液態(tài)鐵+豐富維生素C,能高效補充鐵質,緩解臉色蒼白、易疲勞、手腳冰涼等缺鐵癥狀,號稱“外國的阿膠”。
對此,有兩個問題需要解釋:
其一、純天然草本的補血效果如何?
其二,為了補血,是不是鐵吃得越多越好?
西醫(yī)說的“貧血”,就是血色素低,需要通過補鐵來增加血色素的合成。但既然是“純天然草本配方”,其中的鐵一定是植物性的鐵,植物性的鐵是“三價鐵”,而人體能用來合成血色素的,卻是“二價鐵”,這也是為什么,大棗,桂圓,菠菜等含鐵食物,并不在中醫(yī)補血“第一梯隊”的原因,因為植物性鐵的轉化率低。不夸張地說,就算吃大棗吃成了糖尿病,也不一定能糾正貧血。在“三價鐵”轉化為“二價鐵”的過程中,需要維生素C的參與,這個補血藥里加了維生素C,顯然知道植物性鐵無法吸收的缺點。
補鐵確實可以增加血色素合成,糾正貧血,但是,鐵,絕不是補得越多越好!因為過多的鐵,會促進衰老甚至癌癥。
我們吃進去的食物,要在細胞的線粒體內(nèi)進行氧化,由此釋放能量維持生命,這個過程中,含鐵的酶類是催化劑。如果鐵少了,氧化降低,能量就會產(chǎn)生不足,所以貧血的人會怕冷,手腳冰涼。但是,如果鐵補得過多,氧化就要過頭兒,就要產(chǎn)生一個“副產(chǎn)品”,這就是人們最害怕的“自由基”。
“自由基”會損壞細胞膜,衰老和癌變就是由此發(fā)生的,《國際癌報》報道說:當體內(nèi)的鐵含量超過正常值的10%時,人罹患癌癥的機率就明顯提高。這也是為什么,能消除“自由基”的藥物或食物,比如番茄紅素,胡蘿卜素,花青素等,正越來越多地被用來抗癌、防衰老。
這個補血藥被稱為“外國的阿膠”,顯然知道阿膠是中醫(yī)里的補血“圣藥”,特別是“東阿”阿膠,因為確鑿的補血功效,被歷朝歷代帝王御用,那么,阿膠補血就沒有上述問題嗎?
首先,“東阿”阿膠取自黑毛驢的驢皮,它含的是“二價鐵”,無需轉化就可以直接為身體吸收,這也是中醫(yī)將“血肉有情之品”列為補血“第一梯隊”的原因,“血肉有情之品”指的就是動物性的藥物。
但是,阿膠補血,并不指望所含的動物性鐵,因為中醫(yī)的“血”的含義是:西醫(yī)的血色素+身體的用血能力。很多中醫(yī)診斷為“血虛”的人,血色素并不低,并不是西醫(yī)說的“貧血”,但他們卻照樣有面色發(fā)黃,或者蒼白,手腳冰涼,容易疲勞等問題,那是因為他們用血的能力不足,中醫(yī)用阿膠補血,是在補鐵的同時,更提高身體的用血能力。
從補血的角度看,西醫(yī)用補鐵辦法來治“貧血”,是“給人魚”;中醫(yī)通過增加自身用血能力而治“血虛”,是“授人漁”,一旦身體學會了“釣魚”,就可以不靠外援,按自己之需,想怎么吃魚就怎么吃魚了。
因為中國的先人們知道,人類的智慧遠不及生命的智慧來得高明,由此生成的中醫(yī),從不直接插手身體,而是最大限度地順應和成全生命規(guī)律,這就是中國哲學的“道法自然”。
具體到中醫(yī)補血,是將能成全身體氣血規(guī)律的阿膠,施與用血能力不足之人,由此產(chǎn)生的補血效果,是身體自組織的結果,是中醫(yī)借力生命智慧的產(chǎn)物。從這個角度看,阿膠能補血,不是因為它含有“二價鐵”,而因為它是中醫(yī)理論落實過程中,一個非??渴值墓ぞ?,光憑后一點,就不是“外國阿膠”或者“天然鐵源”所能仿效的,因為后者,沒有中醫(yī)理論的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