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愛是一種什么體驗?
我們說人是有感覺的動物,打一下會痛,不吃東西會餓。
而缺愛,則從經歷上來說是一種照顧上的缺失。
父母在孩子幼年沒有自理能力的時候,照顧孩子。這是父母的責任,也是父母之所以成為父母的原因。
因此缺愛,從本質上說就是當人還在幼年,需要被照顧的時候,缺乏應有的照顧。于是引發(fā)了內心的缺乏。
簡單的說,缺愛就事照顧上的缺失。這種照顧可以表現(xiàn)為感情上關懷的缺失,也可以外顯為物質上的缺失。
但多少的照顧才算不缺愛?
這世上真的有那種很圓滿的照顧嗎?圓滿到,你一生都非常滿意?
或者這種圓滿的照顧真的發(fā)生的話,你將會變成什么樣?
這兩問題,我想很少有人能回答的出?因為好像父母或多或少都會疏于照顧一下。
小時候缺愛,成年后如何解決▏你真的成年了嗎?
成年后如何解決&你真的成年了嗎
筆者把這兩者放在一塊是因為,筆者發(fā)現(xiàn)很多提出這樣問題的人,在身體年齡上基本都是處于進入社會,或者即將進入社會的階段。
所以當她提出“成年后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時,是把自己放置了一個成年人的位置上。
但何謂成年人?
從某種意義上成年人是在各個層面都會有所體現(xiàn)的:
在社會層面上:成年人具有一定身份地位,比如一個工作崗位;
在感情生活上:能夠與人有感情上的聯(lián)系,能夠通過彼此付出來增進雙方的感情,這就是我們說的談戀愛與婚姻;
如果為人父母:能夠對小孩實施教育和引導。如果是母親主要是負責情感上的照顧,而父親則需要負責規(guī)則上的引導;
因此當一個提出“小時候缺愛,成年后如何解決”,那意味著,提出這個問題的人還沒有成年,這個人之所以在這個地方卡住,是因為他誤以為自己已經成年。
因此要解決“小時候缺愛”的問題,必須回到“我還未成年”的位置上,才有可能從這個地方真正出發(fā)。
所以提出“小時候缺愛,成年后如何解決”問題的人,首先就進入了一個邏輯死胡同:其實你并未真正成年,談何成年后如何解決?
小時候缺愛對我們的影響
如果要從不好的影響來看:
小時候缺愛對我們的影響,其實隨隨便便都可以舉很多條:
我不相信愛情,任何人對我的好我都會打個問號;
我發(fā)現(xiàn)我很難適應社會,很害怕同事的目光;
我覺得人生一點意義都沒有,這個世界好冷;
那好的影響呢?
怎么會有好的影響?父母那么早就拋棄了我,我從小一無所有,我根本不懂愛,所以長大了我也無法去愛別人,我也不知道該怎么去和他人打交道。
這種想法,其實并沒有什么錯。因為現(xiàn)實的處境表明了每個缺愛的人,特別是缺的特別多的人,在社會上,在生活里確實表現(xiàn)為無法與他人靠近。
但這個沒有什么錯的想法,似乎又使得我們陷入一種無助無力的狀態(tài)。
因為畢竟這個想法沒有什么錯誤。從影響來看,確實缺愛導致以后的不會愛。
但是這個世界上其實并沒有什么錯誤的想法和認識。只是過于沉迷在這種想法和認識中,那么你可能就會陷入無力和無助當中。
所以為什么說,要想重新獲得愛的能力或者成人的感覺,那么你就得從這種想法中走出來,或者放棄這種想法。
如果一種想法的結局是困住了我們,那么如何從這種想法中走出來?
首先,明確的一點,所有困住我們的想法它不是一個錯和對的概念,而是它是否讓你過上你想要的生活?所以其實它是一個適應性的問題,而不是一個對錯題。
當你固執(zhí)在這種想法里,你感覺到什么?感覺到的是無力和無助,是不能和人發(fā)生親密關系?如果是這樣,那么持有這種想法導致的結局是你想要的嗎?
如果是這樣,那么是否該放棄這個想法,或者重新來理解“缺愛”的意義?
因此,當一種想法困住了你,那么你唯一能走出來的機會就是放下這種想法,來重新獲取“缺愛”的意義。
“缺愛”對人的意義
缺愛真的對人有意義嗎?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
因為貌似全世界都在討論人生的意義的問題。而人生的意義的答案又從來沒有一個標準答案。
但是,當“缺愛”發(fā)生的時候,我們似乎又會發(fā)現(xiàn)“缺愛”似乎給人提供了一個發(fā)展人生意義的機會:因為我們感受到了痛苦。
因為痛苦,所以我們產生了擺脫痛苦的動機。試想如果我們感受不到痛苦,那么我們在世上還需要行動嗎?我們需要做的即是享受就可以了。那這樣的話,自我該如何形成呢?
當我們描述自己的時候,就永遠只需要描述某某的孩子就可以了,因為所有的一切父母都給你提供了,你不需要去探索,不需要去工作,因為父母的愛就已經足夠滿足你了。
你不需要做科學家,不需要做咨詢師,也不需要做企業(yè)家。因為你沒有任何去獲得這些身份的動機,所有原因只有一個你早早的被滿足了。
因此如果我們從做“成人”的動機來看,“缺愛”似乎又變得有意義,它提供了一個機會:成人的機會。因為缺乏引發(fā)的痛苦使得你面臨了兩種選擇:要么承擔痛苦,將這些痛苦進行轉化成生命的意義;要么沉溺于痛苦之中,陷入無力無助的狀態(tài)。
回顧那些對人有影響力的人
貝多芬:在父親嚴厲苛刻的教育下度過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強、敏感激動的性格。
陀思妥耶夫斯基:母親死于肺結核,父親傳言被農奴溺死,患有癲癇病,9歲首次發(fā)病,之后間或發(fā)作伴其一生;因牽涉反對沙皇的革命活動而被捕,并于11月16日執(zhí)行死刑。在行刑之前的一刻才改判成了流放西伯利亞。
列夫·托爾斯泰:出身貴族,1歲半喪母,10歲喪父,他由家里的親戚撫養(yǎng)成人。
筆者在這里舉一些名人例子,并不是認為每個人都要成為偉人,而是想說,似乎“缺愛”是可以重新被定義意義的。它既可以是困住我們的牢籠,又可以是促進我們成人的發(fā)動機。
回到“缺愛”
筆者寫到這里,似乎要走勵志套路了。但對于每個人無力和無助的人來說,回到“缺愛”的狀態(tài)是一種出發(fā)。
可能有很多讀者會疑惑“我本來就缺愛了,還要回到缺愛狀態(tài)”?
對于每個無力無助的人來說,很容易逃入一個想象的世界:比如找一個所謂的全心全意對自己好的,或者找一個人來全心全意付出,只求不被拋棄。在這樣想象的世界里,體會一種全能的愛。因此這時候你其實是處于一種全能的想象當中。
但現(xiàn)實情況是,成人世界的愛,是需要對等付出和交換的。他和來自父母的愛最大的差別在于:父母的確實是不求回報的,因為這是做父母的責任,但成年人之間的愛則是需要互相付出才能得來,彼此能在一起是因為彼此需要和依賴。這建立在平等情況下。
因此對“缺愛”的人來說,首先要做的是只能打破全能的想象。才有機會作為一個成人去換取別人的付出。
可幫助退燒退熱,令手腳肌肉回復清涼舒適。對于讀書眼困,及工作或駕車所引致的疲勞,有助提神醒腦。也可代替?zhèn)鹘y(tǒng)洋袋使用,冷凍效果顯蓍,能讓皮膚溫度下降。
健客價: ¥34.9高血壓: 本品用于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及腎血管性高血壓。可單獨服用或與其他降壓藥合用。 充血性心力衰竭: 本品可與洋地黃或利尿劑相配合作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輔助治療。 急性心肌梗塞: 本品用于治療急性心肌梗塞后24小時內血液動力學穩(wěn)定的患者,能預防左室功能不全或心力衰竭的發(fā)展并提高生存率?;颊咴诤线m的條件下應接受常規(guī)推薦的治療如抗栓劑、阿斯匹林以及β-受體阻滯劑。
健客價: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