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針灸
針灸:針法和灸法的合稱。針法是把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治療疾病。灸法是把燃燒著的艾絨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膚,利用熱的刺激來治療疾病。如今人們生活中也經常用到。針灸由“針”和“灸”構成,是中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內容包括針灸理論、腧穴、針灸技術以及相關器具,在形成、應用和發(fā)展的過程中,具有鮮明的漢民族文化與地域特征,是基于漢民族文化和科學傳統(tǒng)產生的寶貴遺產。
2針灸工具
現代科技高度發(fā)達,冶金技術日益提高,出現了由不銹鋼制成的針具,由于這種毫針有許多有點,現廣泛應用與臨床。如好輕松針灸針、電針、光針、磁針等,應用于臨床,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3手法強度
編輯
針刺刺激的強度是通過手法作用力的強弱而實現的。生理學研究表明,外加刺激必須達到一定的強度,才能引起細胞的興奮或產生動作電位,即足夠的刺激強度是引起細胞興奮的基本條件。同樣針刺的有效強度是激發(fā)經絡功能的基本條件。在毫針刺法中,有效的刺激強度是以得氣為標志的。輕者,針下感應柔和;中者,針下感應明顯;重者,針下感應強烈。具體而言,則以捻轉、提插針體的頻率、幅度和角度來決定刺激量的大小。另外,在捻轉、提插操作中,當手、腕、臂、腳,同時用力時,刺激量就大,若僅用手指力量刺激量就小。
4體位方向
針灸時患者選擇適宜的體位,對于俞穴的正確定位、針刺的施術操作、持久的留針以及防止暈針、滯針、彎針甚至折針等都有重要的意義。
仰臥位:適宜于取頭、面、胸、腹部俞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側臥位:適宜取身體側面少陽經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俯臥位:適宜于頭、項、脊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側及上肢部分腧穴。
5針灸穴位
益腎的列缺穴
兩手虎口交叉相握,這時左手食指是在右腕的背部,而食指尖下就是列缺穴。此穴位于三經交會處,因此不僅對于肺經,還對大腸經和任脈的經氣都具有調節(jié)作用。
列缺穴補肺益腎的功效還來源于其與任脈連接,任脈本身就是“陽脈之海”,可以補肺腎之陰虛。因此,列缺穴也沿襲了任脈的作用,對于腎陰不足引起的糖尿病、耳鳴、眼睛干澀等癥有很好的調節(jié)作用。
散熱去痛的尺澤穴
手心朝上,尺澤穴位于肘內側橫紋上偏外側一個拇指寬的凹陷處。這個穴位的主要作用是瀉熱。
因此對于肺經熱引起的咳嗽氣喘、胸部脹痛等病癥是有效的。
此外,因為尺澤穴接近肱二頭肌的肌腱,而肱二頭肌作用是屈肘,因此此穴也能夠緩解和治療肘關節(jié)的痙攣。
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腰肌勞損、骨質增生、肩周炎、坐骨神經痛、跌打扭傷、風濕類風濕關節(jié)炎及各種老年行骨關節(jié)病的輔助治療。
健客價: ¥42具有促進血液循環(huán)、改善血液流變性、促進新陳代謝、改善 神經系統(tǒng)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
健客價: ¥850外用,穴位敷貼。適用于畏寒體虛、腰膝酸軟、白發(fā)脫發(fā)、神疲乏力、心悸失眠、面色枯萎、陽痿早泄、精少不育、性功能減退及更年期綜合癥等。
健客價: ¥68深層穴位神經進行全方位的刺激激活,深度刺激所護部位經絡,使血流加快,促進血液循環(huán),改善組織營養(yǎng),從而達到行氣活血,強健體魄的功效。
健客價: ¥72適用于中醫(yī)穴位貼敷,通過磁場物理原理起輔助治療作用。用于各種原因的失眠,輔助促進入睡和緩解失眠。
健客價: ¥60舒筋健腰丸(白云山):補益肝腎,強健筋骨,驅風除濕,活絡止痛。用于腰膝酸痛。 麝香止痛貼膏(贈):祛風除濕,活血舒筋,消腫止痛。用于風濕性關節(jié)痛,腰背冷冷痛,跌打損傷等。 舒筋健腰貼(君浩敷貼):使用時根據不同的傷痛或疼痛部位進行穴位貼敷。用于骨病各種疼痛的輔助治療。頸椎、腰椎關鍵、跌打、腰腿疼、骨質增生、肌肉勞損、積液粘連等均可使用。
健客價: ¥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