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味劑屬于食品添加劑的一種,被廣泛應用于食品加工中,它分為兩大類,能量型和非能量型,又被稱為營養(yǎng)型或非營養(yǎng)型甜味劑,對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進行的研究顯示,與蔗糖或葡萄糖相比,糖醇引起的餐后血糖反應更低,同時可利用的能量也更低。因此,這類口感甜、能量低、對血糖沒有明顯影響的非糖物質,適用于糖尿病患者。
指南推薦的甜味劑種類
中國糖尿病醫(yī)學營養(yǎng)治療指南(2013)中對甜味劑做如下推薦:糖尿病患者適量攝入糖醇或非營養(yǎng)性甜味劑是安全的(A);但并無肯定的代謝益處(C)。
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FDA)批準的5種非營養(yǎng)性甜味劑分別是:乙酰磺胺酸鉀、阿斯巴甜、紐甜、食用糖精和三氯蔗糖。此外,還有一種公認安全的天然甜味劑甜菊糖可限量使用。FDA針對這些非營養(yǎng)性甜味劑制定了日容許攝入量,公眾(包括糖尿病患者和孕婦)在低于日容許攝入量的情況下食用這些甜味劑是安全的。
糖醇類亦含能量,多食易腹瀉
糖醇類并非完全不含能量,糖醇的平均能量約為2kcal/g,大約為蔗糖能量的一半。而木糖醇甜度基本和蔗糖相同,只是其代謝不需要胰島素,在腸道吸收慢,在血糖和細胞中代謝較快。糖醇類不宜過量食用每天服用不宜超過50g,否則容易引起腹瀉。而阿斯巴甜和糖精等是不含能量的甜味劑,它們的甜度比蔗糖高很多,用量很少,不吸收入血,直接由腸道排泄。
沒有證據表明攝入糖醇會降低血糖、能量攝入或體重。日常監(jiān)測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包括限制膳食中糖的攝入量,仍是控制血糖的主要手段。但目前仍無足夠證據支持非營養(yǎng)性甜味劑可減少糖或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降低發(fā)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人工甜味劑或可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發(fā)表于加拿大醫(yī)學協(xié)會雜志上的一項最新研究結果提示,經常食用非營養(yǎng)性甜味劑的個體長期體重增加、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及心臟疾病風險增加。
來自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的研究人員MeghanB.Azad表示,肥胖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與2型糖尿病和心臟疾病的發(fā)生密切相關。最新證據表明,非營養(yǎng)性甜味劑(包括阿斯巴甜、三氯蔗糖和甜菊糖)的大量攝入助長肥胖的流行。
研究人員為搞清楚“經常食用非營養(yǎng)性甜味劑是否對心臟有長期不良影響”進行了相關研究。Azad和同事對多項評估非營養(yǎng)性甜味劑干預的隨機對照試驗及評估成年人和青少年甜味劑攝入的隊列研究中的40000例個體數據進行了評估,其中包括30項隊列研究(n=405907)和7項隨機對照研究(n=1003),平均隨訪時間分別為10年和6個月。
根據隨機對照試驗數據,非營養(yǎng)性甜味劑攝入并不會顯著影響體重指數(BMI)(平均差異,–0.37kg/m2;95%CI–1.1~0.36)。在隨機對照試驗中,非營養(yǎng)性甜味劑對其他評價指標(如體重和肥胖)產生的影響亦不一致性。
而隊列研究表明,適度增加非營養(yǎng)性甜味劑攝入會導致BMI的增加(平均相關系數為0.05;95%CI,0.03-0.06)。此外,隊列研究表明非營養(yǎng)性甜味劑攝入與體重和腰圍增加及肥胖、高血壓、代謝綜合征、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時間發(fā)生率增加相關。
研究人員指出,盡管小型隨機對照試驗表明非營養(yǎng)性甜味劑攝入對體重、BMI或腰圍的影響結果并不一致。但是長期隨訪的大型隊列研究數據表明上述指標及肥胖、高血壓、代謝綜合征、2型糖尿病、卒中和心血管事件與非營養(yǎng)性甜味劑攝入顯著相關。
鑒于人工甜味劑的廣泛使用以及目前肥胖癥和相關疾病的廣泛流行,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定人工甜味劑的長期風險和益處。
活血化瘀,有改善腦血循環(huán),增加腦血流量,增加心肌對缺血、缺氧的耐受性,改善微循環(huán)的作用。用于缺血性腦血管病及腦出血后遺癱瘓,眼底視網膜靜脈阻塞,冠心病,血管炎性皮膚病,風濕病。
健客價: ¥19活血化瘀,有改善腦血循環(huán),增加腦血流量,增加心肌對缺血、缺氧的耐受性,改善微循環(huán)的作用。用于缺血性腦血管病及腦出血后遺癱瘓,眼底視網膜靜脈阻塞,冠心病,血管炎性皮膚病,風濕病。
健客價: ¥25本品能擴張冠脈和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減慢心率、減少和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灌注量、增加腦血流量、對心肌和腦缺血有一定改善作用;具顯著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稠度、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此外,本品還具降血脂,抗疲勞、耐缺氧,提高和增強巨噬細胞功能等作用。
健客價: ¥30活血化瘀,有改善腦血循環(huán),增加腦血流量,增加心肌對缺血、缺氧的耐受性,改善微循環(huán)的作用。用于缺血性腦血管病及腦出血后遺癱瘓,眼底視網膜靜脈阻塞,冠心病,血管炎性皮膚病,風濕病。
健客價: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