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素有“癌王”之稱,所過之處,九死一生。所以研究者們也在探尋它活動的蛛絲馬跡(生物標志物),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它的窩點和動向,便于迅速準確地出擊。流調(diào)發(fā)現(xiàn),我國的胰腺癌發(fā)病率越來越高,且有年輕化趨勢。如果早發(fā)現(xiàn)、早干預,5年存活率能有所提高達到15%-25%。所以我們需要找到胰腺癌早期、特異性的生物標志物。
復旦大學附屬上海市公共衛(wèi)生臨床中心的汪進教授,在剛剛結束的生物標志物與液體活檢論壇上,向大家分享了他的研究團隊在胰腺癌生物標志物方面的工作,給我們帶來不少啟示。
我們知道,胰腺癌的發(fā)病因素中,遺傳物質(zhì)的不穩(wěn)定性有很大的關系,包括一些非編碼RNA(ncRNA)的改變。而血循環(huán)中的外泌體攜帶有腫瘤相關的ncRNA,瘤抑制基因的功能,且在腫瘤細胞中有異常表達。汪教授的團隊便考慮從外泌體中的ncRNA入手,尋找可用于液體活檢的生物標志物。
研究組考慮了circRNA、lncRNA、microRNA,但因為circRNA在外泌體中含量很少,很難檢出,而lncRNA需要擴增,提高了成本;microRNA(miRNA)除了避開以上兩個缺點外,還有在血循環(huán)中穩(wěn)定,不易被RNA酶降解的特性,為研究帶來方便,所以最終選定了miRNA進行深入探索。
既然目標是無創(chuàng)或微創(chuàng)的液體活檢,首先就會想到從臨床上常用作檢測標本的體液中尋找,主要是血漿、胰液、囊液,研究組就兵分三路,從這三種體液中尋找有意義的microRNA;第四第五路分別是meta分析和生物信息學。
血漿-探針法
汪教授的工作始于2009年,采用TaqMan探針法進行表達譜分析。研究組收集了49例胰腺導管癌(PDAC)和36例對照組血漿,分離出RNA進行檢測,得到4個與對照組有明顯差異的mi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