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健康成長,都不舍得孩子受一點委屈。可是,生活中,很多寶貝孩子才三四歲就一嘴爛牙,這讓很多年輕的爸爸媽媽措手不及。為什么孩子還那么小,牙齒就要“爛”光了?
三歲孩子牙齒全壞掉,原來是“奶瓶”惹的禍
奶瓶齲又稱哺乳齲,是一種由嬰兒睡眠時不斷吸吮奶瓶而造成的齲齒,表現(xiàn)為上頜乳切牙(即門牙)的唇側面,及鄰面的大面積齲壞,牙齒患齲病后不能自愈。由于乳牙的鈣化程度低,因此患齲后病情進展迅速,破壞面積廣,并且治療效果差。因此積極預防是非常重要的。
有數(shù)據(jù)顯示,從出生到5歲前,寶寶致齲率高達70%,而含著奶瓶睡覺等習慣都容易誘發(fā)寶寶的“奶瓶齲”。
奶瓶齲出現(xiàn)的主要原因是家長讓孩子含著奶瓶睡覺,孩子躺著的姿勢使奶瓶嘴直接貼附于上頜乳切牙,讓牙齒長時間浸泡在奶中,口腔中的細菌分解糖類產生酸而破壞了牙齒。在嬰幼兒清醒時,可以通過唾液的分泌、咽喉的吞咽,有效地清除口腔內發(fā)酵的碳水化合物,而當嬰幼兒人睡后,唾液分泌減少或停止、吞咽功能減弱,口腔的自潔、稀釋、中和作用均下降,發(fā)酵的碳水化合物便存留在口腔中,并環(huán)繞在牙齒周圍,很容易發(fā)生齲齒。
奶瓶齲影響孩子牙齒發(fā)育,預防才是關鍵
奶瓶齲初期發(fā)展得比較緩慢,而且因為孩子不會表達,所以很難引起家長的注意。要想避免孩子的奶瓶齲,不要過度使用奶瓶。
但很多家長對此卻不以為然,認為乳牙得齲齒無所謂,反正都是要掉的,等恒牙長出來就好了。其實不然。且不說沒有在乳牙時期養(yǎng)好護齒習慣的孩子如何能去保護好恒牙,乳牙齲齒不補,首先就會造成許多危害:孩子乳牙的切割功能大大降低,而且隨著病變加重,會引起牙髓及牙根尖病變,這時孩子會感到劇烈疼痛或牙齦腫脹、流膿,嚴重的還會影響恒牙的發(fā)育。一旦因齲蝕嚴重無法治療,而將乳牙過早拔除,就會擾亂乳恒牙替換的生理規(guī)律,引起恒牙萌出秩序錯亂,給孩子的牙齒發(fā)育帶來不良影響。因此,一旦發(fā)現(xiàn)孩子有奶瓶齲的跡象,應及早帶孩子去口腔醫(yī)院診治。
正確護理可預防奶瓶齲
由于乳牙的本身的特殊性,奶瓶齲不但程度容易加深,破壞面積廣,而且治療效果不太理想。只有養(yǎng)成良好的清潔習慣,才能預防奶瓶齲,保護孩子的口腔健康。
但是小孩子本身沒有什么自控能力,這個階段對于牙齒的保護,家長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所以,家長一定要有預防的意識,意識到齲齒的危害。在寶寶睡著后,一定要記著把奶瓶從寶寶嘴中取出,千萬不能讓寶寶養(yǎng)成含著奶嘴睡覺的壞習慣。在日常生活中,要讓孩子有正確的飲食習慣,不能經常食用高糖分的食物,早晚一定要刷牙,不要在刷牙之后再吃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