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癥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精神疾病,癔癥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嚴重的危害。因此,我們要了解癔癥的心理病因,這樣才能及時的預防癔癥的發(fā)生。那么,癔癥的心理病因是什么?只有正確掌握了癔癥的心理病因才能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從病根解決問題。
癔癥心理病因:
心理動力學說:
心理動力學認為,癔病病源起源于被壓抑的負載著情緒,這種被壓抑的觀念,形成強烈的心理沖突,其解決方式,便是使部分意識和主體意識分離,這就產生分離癥狀。
另一種解決方式,就是通過復雜的心理防御機制,把心理沖突轉化成軀體癥狀,即產生轉換癥狀,即產生轉換癥狀。但心理動力學的解釋無法加以科學的論證。
反射學說:
反射學說認為,癔癥癥狀本質上是一類神經系統(tǒng)的原始本能反應,人們在強大的刺激下都有可能產生這類反應,反應就是癥狀,看來癔病的發(fā)病機理需要時間有待進一步闡明。
遺傳素質學說:
遺傳和素質學說認為,癔病者的親屬患病率高于其它群體,但尚無法定論,有人則認為與癔病人格有關,但調查發(fā)現發(fā)病者僅有20%的患者病前為癔病人格,并不比其它人群高。
日常中我們了解癔癥的病因與心理因素有很大的關系。由此,我們可以對癔癥進行預防和治療。所以,若是患上癔癥不必有心理負擔,癔癥并不可怕,只要我們掌握了癔癥的心理病因才能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從病根解決問題。
很多人認為癔癥的發(fā)生肯定是一個人他自身內部的原因。其實這只是引發(fā)癔癥的其中一種,另一種被稱為流行性癔癥,這種癔癥的發(fā)生就是因為別人的癔癥而傳導到另一個人身上,這種連鎖反應的癔癥,危害很大,甚至引發(fā)群體癔癥。
那么對于流行性癔癥又應該如何處理呢?
遇到這類情況發(fā)生時,必須迅速、鎮(zhèn)定地將病人與其他人員隔離開來,不要過分渲染這一突發(fā)事件,以免使某些具有癔癥性格的人處于這種環(huán)境氣氛或情感背景中受到暗示而發(fā)病。此外,醫(yī)務人員必須了解流行性癔癥的特點,及時做出反應,使事態(tài)盡快平息。
曾患有癔癥和具有癔癥型人格的人,只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注意,就能防止流行性癔癥的發(fā)作:
首先是洞悉缺陷,正視自己。當自己的某些言談舉止惹人“嫌”的時候,最好自覺地檢查一下心理有沒有問題,就像我們檢查生理疾病一樣,以免釀成大患。
其次是主動配合,自我調整。除主動接受心理醫(yī)生的治療(實際上還是在心理醫(yī)生指導下自我調整)外,還可聽聽親朋好友的看法,進行自我反省、檢點。
最后是融入群體,順其自然。癔癥型人格的人都具有一定的藝術表演才能,不妨順其自然,多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尤其是文藝活動,把興趣轉移到表演藝術中去,使自己原有的能量在正當的表演中得到淋漓盡致的發(fā)揮,從而升華這種情緒過激現象。
心理治療:
①解釋性心理治療:讓患者及其家屬知道,癔癥是一種功能性疾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消除患者及其家屬的種種疑慮,穩(wěn)定患者的情緒,使患者及其家屬對癔癥有正確的認識,并積極配合醫(yī)生進行治療。引導患者認識病因及病因與治療的關系,應給予患者盡情疏泄的機會,給予適當的安慰或鼓勵?;颊弑旧硪矐訌娮晕义憻挘美碇堑膽B(tài)度處理所面臨的一切,而不要感情用事,用積極主動的姿態(tài)去克服性格方面的缺陷。
②暗示治療:是消除癔癥癥狀,尤其是癔癥性軀體障礙的有效方法。在施行暗示治療時,應注意以下問題:一方面,治療環(huán)境要安靜,以消除環(huán)境對病人的各種不良影響。一切無關人員均要離開治療現場,避免由于家屬或周圍人的驚慌態(tài)度,或過分關注而使癥狀加重,給治療帶來困難。另一方面,醫(yī)生在認真詳細地詢問病史以后,在接觸病人并做全面檢查的過程中,態(tài)度應熱情沉著、自信,要對治療充滿信心,建立良好的醫(yī)患關系,使病人信任醫(yī)生。實踐證明,病人對醫(yī)生信賴的程度往往是決定暗示治療成敗的關鍵。在言語暗示的同時,應針對癥狀采取相應的措施,如吸入氧氣、針刺、給予注射用水或維生素c針劑肌肉注射,靜脈推注鈣劑及電興奮治療。
如果知道自己患有癔癥,而且也發(fā)現他人正在發(fā)癔癥的話,最好盡量遠離當時的環(huán)境。這樣就能讓自己不至患上流行性癔癥。當然,最保險的辦法還是盡快到醫(yī)院去進行治療,讓自己不再是癔癥患者,這樣就能將風險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