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十年的研究已經(jīng)證明了患有自閉癥個體的動作技能異常的情況是一個定律而非例外。Chinello和同事們延伸了對于動作技能異常的研究--他們測試了非臨床患者的被試人群(未患有自閉癥)。結果發(fā)現(xiàn),具有輕微的動作技能異常的正常發(fā)育的人群攜帶了潛在的自閉癥的特征,并且可能遺傳給后代。Chinello和同事們的發(fā)現(xiàn)致力于探尋為什么當父母呈現(xiàn)潛在自閉癥特征時(輕微的社會性溝通的困難),其生育的正常發(fā)展的兒童會呈現(xiàn)出動作技能困難的表現(xiàn)??赡苄灾唬簞幼骷寄苷系K和自閉癥特質(zhì)同屬于自閉癥潛在患者的一類癥狀,它們共存呈現(xiàn);可能性之二:動作技能異常是個體存在非常態(tài)發(fā)育可能的第一警示標志。
家長啟示
由于科技的發(fā)展,人類的溝通方式已經(jīng)發(fā)生了非常大的改變。例如足不出戶就能知道全球動態(tài),不用見面也能知道互相的近況。因此,現(xiàn)代人們的社交方式也由此發(fā)生了變化,衍生了“鍵盤俠”、“點贊狂”等新型的社交模式。面對面的時候反而很難像以前一樣有聊不完的話題,沉默和尷尬變成了主流,面對面卻互相低頭玩手機也是一種常態(tài)--這些都是明顯的社交退縮,社會性溝通困難的表現(xiàn)。這類型的個體在組成家庭之后繁衍的后代將有更大的可能性帶有動作技能的困難,以及攜帶可能的特質(zhì)。家長應該在日常維持規(guī)律的穩(wěn)定的社交活動,并且提供孩子這樣的環(huán)境,一方面提供豐富社交刺激,另一方面也提供豐富的社交學習榜樣。盡量避免“宅男”“宅女”的生活模式,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有幫助的家長榜樣。
自閉癥兒童的注意力水平與場景情緒相關?
自閉癥存在的對社會性相關信息的異常注意過程可能是其社交困難的預兆。本研究探索了共25名6至12歲的自閉癥兒童在不同社會場景(快樂,悲傷和恐懼)中的注意力表現(xiàn),旨在檢驗個體對刺激的情緒線索的調(diào)控。研究發(fā)現(xiàn),自閉癥兒童對于恐懼場景呈現(xiàn)了注意力集中的傾向,而對照組的正常發(fā)展的兒童則對悲傷的場景留戀。兩組兒童對快樂的場景的注意力表現(xiàn)并沒有差別。因此,對于自閉癥兒童來說,傳遞恐懼情緒的情景更容易抓取其注意力,但由于他們認知和情緒在適應帶有恐懼情緒的情境存在可能的問題,因此這些情境將影響其社會技能的習得。
家長啟示
很多家長反映過自家孩子存在對某些聲音、物品的恐懼,并煩惱其恐懼脫敏的問題。但實際上孩子如何形成這樣的恐懼卻往往一問三不知。個體對于恐懼情緒的感知是最為強烈的,但往往正常發(fā)展的個體能夠很好的消除其情緒印記,投入到新的事件中??尚呛⒉恢荒軌蚝苊翡J的接收到這些情緒,并且牢記、泛化這種情緒的關聯(lián)事物。這也就是為什么孩子只是聽到了電影里的狗叫就如同在現(xiàn)實中被狗追逐撕咬一般恐懼。
盡管研究提及的都是恐懼的負面影響,但實際上它的運用可以很好的幫助星孩確保人身安全。例如孩子害怕狗叫聲,那么家長可以訓練孩子將人行道的紅燈與狗叫結合對孩子進行條件化訓練,那么孩子看到紅燈就喚醒那種恐懼的情緒,自然就不會沖到車陣中了。這就是恐懼情緒的積極轉(zhuǎn)化法。因此孩子對于恐懼情緒注意集中的特點也可用于訓練注意力,特別與學習任務結合時,效果最佳。
自閉癥兒童喜歡什么樣的社交機器人?
本研究調(diào)查了兒童們對機器人的看法和喜好。兒童們需要把6種機器人分類為機器,人類,動物以及玩具,并根據(jù)兒童的性別和年紀進行了區(qū)分分析。數(shù)據(jù)表明不論是自閉癥兒童還是正常發(fā)展兒童對機器人的看法主要集中在“玩具”這一分類,一部分自閉癥兒童認為機器人為“機器”。兒童們對于機器人的偏好有很多的不同,但是對于設計簡單,面部特征設計夸張的機器人有共同的偏好。因此,本研究揭示了不論自閉癥兒童或者正常發(fā)展的兒童對于社交機器人的看法,除了面臨“玩具”的定位以外,他們還喜歡操作簡單但是面部表情豐富的產(chǎn)品。
家長啟示
從2015年開始,多方關注的康復機器人被投入商用,因此衍生了一大批關于機器人康復自閉癥兒童的相關研究,并呈現(xiàn)了一派療效良好的樂觀景象。但為什么機器人對這些孩子具有如此強的影響,卻從未有人深入分析過。該研究獲得的孩子的第一手反饋體驗,關于簡單操作與面部表情豐富這兩個特質(zhì)的關心,才是這些康復產(chǎn)品獲得如此良好效果的要素核心。
那么延伸到家庭干預中,當康復機器人的角色被父母所替換的時候,家長們就需要盡力實現(xiàn)這兩個要素。1互動與指令要有明顯的可以理解的線索,方便孩子抓取并作出反應;2所有的互動都應存在程序化流程,這是孩子能夠按圖索驥的最佳方式;3所有的互動都應伴隨明顯的甚至是夸張的情緒體驗,例如夸張的面部表情,明顯起伏的語氣等,如此便能強化孩子對于情緒線索的抓取,也能更好的判斷自身反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