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6月29日電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首度引入社交機械人,應(yīng)用于提升自閉癥兒童的溝通能力。
領(lǐng)導研究團隊的中大教育心理學系助理教授蘇詠芝近日帶著三部社交機械人NAO現(xiàn)身記者會,講解機械人在診治自閉癥兒童所取得的突破。
據(jù)了解,人工智能機械人NAO由一家法國公司設(shè)計,透過輸入不同程式,NAO可作出各種仿效人類的行為。自2008年推出以來,全球已有多家機構(gòu)利用NAO作研究及教育之用。蘇詠芝利用NAO于訓練自閉癥兒童手勢溝通技巧,則在香港以至全球皆為首次。
丹佛大學工程與計算機科學學院的一個研究團隊制造了一個人形機器人來為7到17歲的自閉癥兒童和青少年服務(wù)。參與此項目的兒童每兩周會有一次30分鐘的課程。機器人的名字叫NAO(讀作NOW);它是一個多功能的人形機器人,能說會跳,并且具有面部識別及聲音識別的能力。
為什么要使用機器人而不是真正的人類呢?
研究人員相信,機器人比人類更能促進自閉癥兒童的社交能力發(fā)展。此外,機器人比人類更有耐心,更容易接近自閉癥兒童的心靈。
研究人員使用NAO觀察自閉兒童們的眼神、面部表情并進行模仿。NAO配有四個麥克風及兩個攝像頭來記錄每一個參與者的相關(guān)數(shù)據(jù),包括凝視(注意力集中)的持續(xù)時間和概率及面部表情的變化。當孩子們表現(xiàn)優(yōu)異時,機器人會與孩子擊掌慶祝。
視覺模式辨認專家和機器人的設(shè)計師Mahoor說:“我們認為自閉癥的小孩真的很喜歡與機器人聊天。起初,這對他們來說很驚奇,但最終你會看到孩們與機器人產(chǎn)生了很好的友誼。”
蘇詠芝表示,大部份自閉癥兒童對機械人情有獨鍾,可以令他們在辨認及模仿上更專注及集中精神。此外,人的面部表情比較復(fù)雜,在溝通的過程中會令自閉癥兒童覺得負荷過重,相反,機械人較簡單、直接,容易被接受。
兩位自閉癥學生獲安排在記者會現(xiàn)場演示如何向機械人NAO學習手勢。面對觀眾和攝像機,他們不但沒有顯露出膽怯的眼神,還很開心的和大家打招呼,更擺出姿勢讓記者朋友照相。
有家長告訴記者,在和機械人接觸之后,自閉癥兒童的說話變多了。由于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中大決定今年8月再引入第四臺社交機械人NAO。據(jù)了解,一臺這樣的機械人造價為8.5萬港元。
根據(jù)香港特區(qū)政府于2013年提交給立法會的報告顯示,香港有13.22%特殊需要的學齡兒童和青少年被診斷為自閉癥。蘇詠芝說,社交機械人只是幫助自閉癥學生集中精神學習的工具,因此在目前來說是絕對不會取代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