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便大量使用感統(tǒng)訓練
感覺統(tǒng)合,就是感覺——知覺——認知。如果大腦神經無法正常將感官信息整合到一起時,就會帶來身體運動、感覺運動的不協(xié)調,醫(yī)學和心理學上稱之為“感覺統(tǒng)合失調”或“感覺處理障礙”。
然而每個孩子的感統(tǒng)失調程度有所不同的,其中孩子的情況也是因人而異。所以感統(tǒng)訓練要做多久還要看孩子本身感統(tǒng)失調的情況而定。
研究表明感覺統(tǒng)合訓練對于自閉癥的核心問題(社交障礙,語言發(fā)展障礙,刻板行為)沒有顯著療效,但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孩子和肢體協(xié)調有關的技能,因此在孩子干預計劃中加入感統(tǒng)訓練應嚴格根據孩子具體情況而定,切不可盲目大量地依靠感統(tǒng)訓練來解決所有問題。
過分注重認知語言,忽略社交功能
自閉癥孩子的語言障礙是家長老師特別關注且不可忽視的問題。教授孩子語言是為了要給他們建立溝通的意識,讓他們體驗溝通的作用。然而部分老師和家長卻在教的過程中過分重視孩子知識性地學習以至于忽略了對于自閉癥孩子來說本來就是弱點的社交技能,以至于孩子到了十幾歲還不知道如何進行基本的社交。比如:
如何維持眼神,
如何引起別人注意,
如何開始話題,
如何維持幾輪對話。
從小就注重社交訓練可以很大程度上幫助孩子長大后對環(huán)境的適應,因為不管孩子的認知水平發(fā)展到多高,只要他處于社會中,哪怕是最簡單的工作也需要基本的社交能力。
而基本的社交訓練也并非一定要在同齡群體中進行,實際上最初的社交訓練就是孩子和成年人的社交,之后是面對一個同伴的社交,最后才是面對一群同伴的社交,與照顧他的成年人進行基本的社交是孩子通向融合的基礎。
過于寵溺孩子
由于孩子的特殊性,很多父母尤其是祖父母會在潛意識中對孩子產生負罪感,總想補償孩子一些什么,外在表現為對孩子的過分寵溺。但是,結果通常不容樂觀。
第一是因為自閉癥兒童的問題行為本來就高發(fā),寵溺會進一步加重問題行為,導致家長對孩子的管理更加困難。實際上,在行為管理上,父母應該建立和對待一般孩子一樣的標準,行為問題不能討價還價,因為孩子長大后的現實世界不允許。
第二是直接影響到了親子關系,臨床觀察中你經常可以發(fā)現,建立規(guī)則反而會促進孩子對于你真正的喜愛,因為規(guī)則讓孩子明白世界不會因為自己的行為而隨意變化,從而建立了安全感,對于幫助他建立規(guī)則的人產生了帶有尊敬的依戀。
好父母的真正含義不是對孩子有求必應,而是幫助孩子獲得他真正需要的東西,不是嗎?
“融合教育越早越好”
幾乎所有的家長都關心孩子的融合教育問題,這也是經常產生最大問題的部分。所有早期干預的最終目的都是將孩子送入主流學校,但是并非越早進行融合越好,也不是每個孩子最終都能去主流學校的。
去不去融合,什么時候融合一定要根據孩子的實際狀況來安排,在這一點上專業(yè)領域內有很好的科學建議,但在實際情況中由于父母融合心切經常做出并不適合孩子甚至反向的結果。
許多并沒有準備好的孩子進入融合環(huán)境中實際上非但不會“和正常孩子待久了就會好了”,反而會因為環(huán)境中過大的壓力和負面的社交體驗而越來越不好。即使孩子沒有明顯的不適,自閉癥孩子因為缺乏觀察模仿他人的能力,因此沒有辦法進行自然而然的學習,實際上浪費了大量的寶貴干預時間。
在美國,所有的融合教學都會有輔助老師的參與,幫助孩子從特教過渡到主流教育,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沒有輔助的融合經常因為跨越太大而遇到很大困難。
跟風使用禁食療法
盡管在臨床報告中確實有父母報告孩子食用糖類物質后就顯興奮,或者檢測到對于蛋白類物質有過敏現象,但這里有一個需要區(qū)別的因果關系。
即正常兒童也存在耐糖和耐蛋白的異常,這種異常非自閉癥的特有現象,也就是說不是代謝異常產生了自閉癥,而是自閉癥兒童中代謝異常比例偏高,但絕對不是全部。
在臨床處理上,是否要使用禁食療法必須先去醫(yī)院獲得檢查和醫(yī)生建議,切不可聽信傳聞隨意給孩子禁食,兒童正處于大腦和生理發(fā)育快速期,隨意禁食很有可能引起營養(yǎng)不良甚至腦萎縮等嚴重問題。
糾結于診斷結果,死要面子
近半的家庭會花超過一年時間對孩子進行反復診斷,因為接受診斷結果是一件需要極大心理承受力的事情。
但我們通常建議父母一旦發(fā)現異常就要盡早干預,甚至不必等到診斷,因為自閉癥以及發(fā)育遲緩的黃金干預年齡為2-6歲,適宜干預年齡為2-12歲。
要清晰認識診斷的目的只是為了做一個分類,我們最應該關注的是孩子各項技能的當前水平,只要技能水平達到同齡兒童了也就是脫離了診斷標準。
在國際上,自閉癥也被稱為突觸綜合癥,因為神經生理學的研究發(fā)現,自閉癥兒童的神經樹突異常過量生長從而導致了大腦神經回路的異常發(fā)育。自閉癥兒童的大腦發(fā)育就好比交通樞紐處車輛過多導致交通堵塞。
早期干預的主要作用就是通過后天的訓練,幫助孩子的神經網絡建立新的通道,相當于在堵塞的公路旁再建新的公路網,讓車輛有新路可走,從而盡可能恢復孩子的各項功能,這是因為年齡越小兒童的大腦可塑性越高。
忽略家庭介入
在美國,幾乎所有的機構都會將家長培訓納入機構服務內容,因為自閉癥的干預是一個需要長時間的,和家庭密切相關的事情。
就干預時間上來說,有效干預時間是每周25-40小時,一般機構一周可以為一個孩子完成10個小時,剩余的時間就需要家長在家里完成。如果沒有家長的介入,大多數的孩子基本上無法得到有效的干預。
就環(huán)境的角度來說,自閉癥的大量訓練都需要在自然的環(huán)境中進行,家庭環(huán)境中存在大量生活場景,對于孩子的語言,認知,社交都有很重要的意義,這個部分幾乎是機構相對結構化的環(huán)境無法替代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只要經過系統(tǒng)科學的培訓,研究結果顯示家長完全可以勝任一個治療師的角色。
問題行為處理不當
在處理行為問題時有幾個常見的誤區(qū)。
第一,發(fā)現問題很難處理于是就暫時擱置,希望隨著時間問題行為自然消退,但實際上,如果造成問題行為的原因不變,時間越長越難改變。
第二,剛剛實施干預方案的時候發(fā)現情況更糟了,以為處理方式錯誤,于是停止,但實際上,這是一種很常見的情況,你應該繼續(xù)的。
第三,斷斷續(xù)續(xù)干預,這個極其危險,可能造成問題行為越來越嚴重,因為問題行為被間隔強化了。
第四,沒有仔細找到問題行為的原因就隨意干預,有時候問題行為形成的原因確實不是一下就能看出來了,這個時候就需要FBA功能性行為分析技術來做判斷,在仔細記錄和研究行為之前隨意下結論并進行干預經常導致無效。
值得一提的是,幾乎所有的問題行為都有其真正的原因,不要因為還沒有發(fā)現原因就隨意判斷為想象中的原因。
干預不是干預項目的簡單堆砌,科學規(guī)劃才能保證資源投放和目標相一致,孩子進步不大有可能是在浪費時間做無用功。做個好規(guī)劃,緊扣干預目標和方法。尋求資源和落實服務,以確保這些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