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身骨痛”竟然是骨質疏松的早期癥狀?不看會后悔的!
摘要:女性絕經之后,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周身骨痛”,可能是關節(jié)、肌肉勞損所致,也可能是骨質疏松的癥狀。
在臨床上,80%的骨質疏松癥患者會有疼痛的表現,是骨量減少過程中骨膜下的炎癥反應使然,也可以是日漸加重的骨量丟失導致骨折、骨關節(jié)變形、身高變矮使然。
專家提醒,絕經后女性骨量快速下降,應及早診治,因為一旦發(fā)生骨折,致殘率高,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而且,
骨質疏松的治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服藥后3——6個月起效,療程持續(xù)3——5年甚至更長,治療過程中依然有骨折的風險。
骨質疏松的疼痛通常在沒有受到明顯的外傷打擊下無緣無故地自動發(fā)生髖部骨折發(fā)生后1年內,20%的患者死于各種并發(fā)癥,存活者約半數殘疾
絕經后“周身骨痛”要警惕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慢性病,可以從絕經早期持續(xù)到老年期的全過程,骨量下降的程度隨著年齡的增長日漸加重。骨質疏松的患者80%是女性,多數在絕經初期骨量快速下降,這是雌激素急劇下降的結果。
近年來,女性骨質疏松還有年輕化的趨勢,有的女性在40多歲骨量就已經明顯低下。蔡冬梅稱,這與現代生活方式有關,例如人們工作繁忙應酬多,出門就坐車,戶外活動少,體力鍛煉不足;飲食方面
減肥或者純素食,導致蛋白質攝入不足。
骨質疏松造成的疼痛不典型,經常與其他疾病混淆。蔡冬梅稱,關節(jié)損傷、肌肉勞損、脊柱曲線不正常,甚至走路、站立久了,也會產生類似的疼痛。
如果是單純的骨質疏松疼痛,治療3個月后癥狀明顯減輕,但其他原因的疼痛卻不會因服用抗骨質疏松
藥物而緩解。
在另一方面,有些骨質疏松患者不一定會感到疼痛,他們可以沒有什么癥狀,在體檢或X光檢查時發(fā)現有骨質疏松,意味著骨量已經丟失了30%以上。
骨折者再次骨折的風險比別人高3倍
對于骨質疏松的患者而言,比疼痛更加可怕的是骨折。當患者的骨密度減少2.5個標準差以上,就可診斷骨質疏松癥,他們容易在沒有太大的外力作用下發(fā)生“脆性骨折”。
蔡冬梅提醒,只要有過一次骨折,就容易出現再次骨折,再次骨折的風險比普通人高3倍。骨折的部位常見的有腰椎、
髖關節(jié)以及前臂遠端,受力方向不正常的骨頭導致骨折,如側彎的脊柱,患者搬、背東西等姿勢習慣不良也會增加骨折的風險。
骨質疏松骨折的手術修復難度較高,鋼釘容易松動,各種不良反應增加,例如影響到關節(jié)而致殘,活動受限還會影響到心肺功能,增加致死率。骨折患者的行動力下降,有的需要長期臥床,增加了家庭和社會的負擔。
以髖部骨折為例,發(fā)生后40%的患者不能獨立行走,60%一年后仍需要幫助,33%失去獨立生活能力或需要入住
療養(yǎng)院,骨折后1年內死于各種并發(fā)癥者達20%,而存活者癥約50%殘疾。
專家稱,骨質疏松可導致松質骨、負重骨發(fā)生微小的骨折而變形,導致身高變矮甚至駝背,影響體態(tài)美。這些患者日常活動如逛街購物、帶小孩都會覺得“好累”。
3~6個月起效期仍然容易骨折
國內骨質疏松癥的發(fā)病年齡早,很多人還沒退休就“周身骨痛”了,大多選擇忍受。
為了避免絕經后骨量減少,進而導致骨折,蔡冬梅提醒女性積極去社區(qū)醫(yī)院或者體檢中心進行骨質疏松篩查,及時發(fā)現骨量減少以便及早干預,“女性的骨骼健康要從年輕的時候開始關注。”
抗骨質疏松的藥物可以很快抑制骨破壞,而骨量的增加需要時間,要求持續(xù)服藥3——5年,達到骨量增加、骨小梁的重塑才能降低骨折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