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
患者述,右耳外耳道一周前開始發(fā)癢,有時奇癢,夜間比較嚴重,且反復發(fā)作。其母親以為只是上火,就幫他用滴耳油滴耳,剛開始的時候有效果,但是隔兩天又開始出現開始的癥狀,不能根治。后到醫(yī)院就診,經醫(yī)院檢查后確診為外耳道真菌病。
概述
外耳道真菌病又稱真菌性外耳道炎,是真菌侵入外耳道或外耳道內的條件致病性真菌,在適宜條件下繁殖,引起的外耳道炎性病變。
病因
耳內進水或不適當用藥,改變了外耳道PH值,有利于真菌孳生;游泳、挖耳等引起外耳道炎癥,中耳炎流出的膿液浸泡,外耳道分泌物堆積刺激,真菌得以滋生繁殖;全身性慢性疾病,機體抵抗力下降,長期大劑量應用、濫用抗生素,都為真菌孳生提供了條件。外耳道真菌病常見致病菌有酵母菌、曲霉菌、念珠菌、芽生菌、毛霉菌、放線菌等。
癥狀
外耳道真菌感染輕者可無癥狀,常見癥狀有外耳道不適,脹痛或奇癢;由于真菌大量繁殖,堆積形成團塊可阻塞耳道引起阻塞感;真菌團塊刺激,耳道可有少量分泌物,病人感耳道潮濕;耳道阻塞,鼓膜受侵,可有聽力下降,耳鳴,甚至眩暈;如病變損害范圍較大或較深,可有局部疼痛;有些真菌引起的改變以化膿和肉芽腫為主,嚴重者可致面癱;真菌可致壞死性外耳道炎;有些真菌感染可有全身低到中等發(fā)熱。
檢查診斷
外耳道的真菌感染根據外耳道檢查所見就可作出診斷,但要了解感染的真菌種類應進一步做真菌培養(yǎng)或涂片檢查,有些甚至需活組織檢查才能作出診斷。
治療護理
發(fā)現外耳道不適,脹痛或奇癢等,應及時就診,以明確診斷,有利于及時處置。分泌物涂片、真菌培養(yǎng),可以幫助判斷致病菌的種類,必要時需要做活組織檢查,有利于鑒別診斷和治療;聽力檢查可以得知其對聽力的影響程度。就診后,醫(yī)生要與普通外耳道細菌感染、壞死性外耳道炎、外耳道新生物相鑒別,有時還要和中文的感染相鑒別。
局部治療主要是清楚外耳道內的污物,保持外耳道干燥,并處于酸化狀態(tài)。局部應用廣譜抗真菌藥物,如克霉唑霜、酮康唑霜、益康唑霜、達克寧霜等(僅用于外耳道,不能進入中耳)。
待獲得真菌培養(yǎng)結果后,應盡快選用敏感的抗真菌藥物,病情嚴重者要靜脈給予抗真菌藥物治療。預防外耳道真菌病的發(fā)生,要規(guī)范使用抗生素和激素。
預防保健
關于外耳道真菌病的預防保健,我們平時應該戒除挖耳習慣,尤其是不要用不潔之物挖耳。經常保持外耳道清潔、干燥。如果發(fā)現不適,一定要及時發(fā)現、積極治療,有效地使用各種抗菌素滴耳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