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精華和絕妙之處
在于“引化妙用”
太極拳要求柔和纏綿,練拳時,上動未停,下動又起,如行云流水,抽絲掛線,一氣呵成,動作做到九分,意要貫到十分。而初學者往往不能很好掌握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銜接問題,因此,就出現(xiàn)了動作的不連續(xù),上下動作之間斷開,缺乏圓滑的過渡,即“意斷,勁斷”的現(xiàn)象。要克服這個毛病,一要注意放松,二要加強“引化”的練習。即掌握“引化”的規(guī)律。
一般來說,引的規(guī)律是“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前先后”,就是向相反的方向運動。
“引化”在太極拳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太極拳的精華和絕妙之處。它不但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還關系到太極拳陰陽轉換,虛實開合的變化。
沒有引化,太極拳的動作就無法圓滑過渡;沒有引化,就無法實現(xiàn)折疊轉換;沒有引化,就無法綿綿不絕。太極拳動作處處走圓,處處走螺旋,圓有大有小,而引化是由大到小的圓。它源自丹田的開合旋轉,以內氣貫穿,能化能發(fā),奧妙無窮,消息盈虛,皆蘊其中。拳經云:“此處不留心,消息終迷茫”??梢娨谔珮O拳中的作用是多么重要。
引化的實質是松沉,是小圈轉關,是丹田氣的旋轉。由大圈到中圈,由中圈到小圈,由小圈到無圈,渾身處處皆太極。挨著何處何處化,挨著何處何處擊。“圈小小到無圈時,方知太極真神妙”。
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太極拳練習者,往往忽視“引化”的練習和應用。他們往往注意動作的外形是否到位,樣子好不好看,而忽視了太極拳的精華。練好引化的關鍵是用內動帶動外動,心靜體松,精神內固,丹田旋轉,引領全身,以根節(jié)催動梢節(jié),動作似停非停,將展未展之際,心意一動,“引化”則油然而生。上動未停,下動又起,流連繾綣,無始無終。
應該特別指出,引化是自然而然的,是松沉的表現(xiàn),不是故意做出來的。不可為了做引化的動作,故意把拳打得一頓一頓的。引化從外形上看,以不露痕跡為上品。
引化在推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兩人接手后,輕輕一引,即可化解來力。能引化,則能做到勁由內換。由于引化的圈子很小,則可做到在不動身形的情況下化發(fā)自如,即引即化即發(fā),原地風光。
因此,打太極拳需注意引化的練習。只有把引化練好了,才能打出太極味,才能使整套拳如抽絲掛線,綿綿不斷;似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引化是太極拳螺旋的細微之處,乃太極拳繡花之法,須默識揣摩,細心體悟,才能真正學到。習練魅力無窮的太極拳只有精益求精才能不斷提高。
太極拳以外引內
太極拳是內外兼修的,外面是肢體的屈伸,內里是以意以行氣;是以外動來引內,又以內動來引外,內外相互引發(fā)的,以達內外合一。
陳鑫說:“外之所形,莫非內之所發(fā)。”陳師福生先生亦常言:“內不動,外不發(fā)。”太極拳的鍛煉方法是每一動作,先要意動,再是氣動,然后形動。
當意、氣、形可以融會貫通的時候,說明你的太極拳已經練到一定火候了。
初學時對于用意行氣,一片茫然,僅能手足照樣比劃運轉,先是手足屈伸,均不合法度,漸漸正確;姿勢正確后,操練既熟,應當注意開合,開則俱開,合則俱合。
開的動作形于手足為順纏,合是逆纏;手足的纏絲,引發(fā)內勁。開的順纏,內勁由丹田達于四梢;合的逆纏,內勁由四梢回歸于丹田。外形之開合與纏絲順逆既明,進而注意呼吸,呼吸是氣之形于外者,開者為呼,合者為吸,內則為橫膈膜之升降;再進而注意虛實,虛實是意之顯于外者,內則為內勁運行之輕與沉。此形于外的開合、呼吸、虛實,是引內之纏勁達于四梢與回歸丹田,橫膈膜之升與降,及內勁之輕與沉;同時此外與內互為因果,相互為用,以至內外合一。
在此,也需要將之前的心法運用好,做到運用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