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jīng)腧穴
睛明、攢竹、眉沖、曲差、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天柱、大杼、風門、肺俞、厥陰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huán)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會陽、承扶、殷門、浮郄、委陽、委中、附分、魄戶、膏肓俞、神堂、譩譆、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合陽、承筋、承山、飛揚、跗陽、昆侖、仆參、申脈、金門、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陰
承筋
出《針灸甲乙經(jīng)》。位于小腿后面,當委中與承山的連線上,腓腸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
穴名釋義
筋,肝所主的風也。承筋名意指膀胱經(jīng)的上行陽氣在此化風而行。本穴物質(zhì)為膀胱經(jīng)足下部各穴上行的陽熱之氣,至本穴后為風行之狀,故名承筋。
主治
舒筋活絡,強健腰膝,清泄腸熱。主治急性腰扭傷,腓腸肌痙攣或麻痹;脫肛,痔瘡,便秘。
取穴方法
俯臥或正坐垂足位,在合陽與承山之,間腓腸肌肌腹中央取穴。
穴位配伍
承筋配陽陵泉、足三里,有健脾舒筋,活血通絡的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日常保健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按摩療法】用大拇指按揉或彈撥承筋穴100~200次,每天堅持,可緩解治療腰腿痛。
【艾灸療法】用艾條溫和灸承筋穴5~20分鐘,每日一次,可以改善下肢攣痛。
【拔罐療法】用火罐留罐5~10分鐘,隔天一次,可緩解腰腿疼痛。
【刮痧療法】用面刮法從上向下刮拭承筋穴3~5分鐘,隔天一次,可治療抽筋。
【針灸療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脹,針感可向足底放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