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前出血容易和什么癥狀混淆
由于發(fā)病機理不同,則證候表現(xiàn)、治法、方藥亦各有異,根據中醫(yī)理論經前出血可分為如下三種,應予鑒別:
1、脾虛不攝:表現(xiàn)為經前出血量少質稀,不夾血塊,血色淡紅同時伴見食少便溏,倦怠嗜臥,神疲乏力,或小腹空墜,面色啪,舌淡苔薄,脈緩無力等癥狀。治法宜健脾益氣,固沖攝血,可選用歸脾湯加減(黨參、黃芪、白術、茯苓、甘草、當歸、杭白芍、熟地、淫羊藿、鹿角霜)。若氣虛兼瘀而見小腹痛者,可加茜草、益母草、元胡等;氣虛日久導致陽虛,而見血色黯黑清稀,小腹冷痛,脈沉遲等虛寒之象者,加溫經止血之品,如炮姜炭、焦艾葉、補骨脂等。
2、腎虛不固:可見血色黯淡,質稀量少或稍多,伴見腰脊酸痛或脛軟足弱,或夜尿頻多,舌質淡嫩,苔白而潤,脈來細弱等癥。治以補腎益氣,固沖止血法,可選用龜鹿補沖湯(太子參、黃芪、炙甘草、鹿角膠、龜板、艾葉、白芍,炮姜、烏賊骨)加減。如腰痛甚者,可加杜仲、川斷、桑寄生等。 肝郁化火:經前出血色深紅或紫紅,量少或稍多,質稠或有塊。同時伴見頭暈頭脹,心煩少寐,口苦咽干,RF脹痛,或胸脅不舒,大便偏軟,小溲色黃,舌質正常或偏紅,舌苔薄黃而少津,脈象弦滑等癥狀。治以疏肝清熱止血法,選用丹梔逍遙散加減(炒柴胡、炒當歸、杭白芍、黑山梔、炒丹皮、茯苓、黃連)。頭脹頭暈者,可加菊花、鉤藤、白蒺藜;失眠較重者,加甘松、炒棗仁、夜交藤;大便質軟者,去梔子,加炒白術、懷山藥、砂仁。 肝經漫熱:表現(xiàn)為出血量少色紅,質黏膩或夾黏液,并見胸悶煩躁,口苦食少,小腹隱痛,腰骶酸痛,舌質偏紅,蒼白或黃,根部厚膩,脈象弦滑等癥。治用清肝利濕、益腎和血法,可選清肝止淋湯加減(當婦、白芍、生地、丹皮、茯苓、苡米、山藥、川柏、桑寄生、赤芍)。少腹疼痛明顯者,再加五靈脂、元胡索、敗醬草等。
3、虛陰火旺:多表現(xiàn)為血少質稠,顏色鮮紅,并見五心煩熱,咽干口燥,或心煩不眠,腰酸腿軟,舌紅少苔,脈沉細數等癥。治宜滋陰清熱為主,可用兩地湯加減(生地、地骨皮、玄參、麥冬、桑寄生、女貞子、旱蓮草)。若見頭暈、耳鳴、虛煩不寐者,可加白蒺藜,菊花、甘松、炒棗仁等。 經前淋漓病雖有上述幾種不同證型,但在具體治療時首要掌握氣虛、血熱的發(fā)病機理,并宜詳審兩者之間相互交叉時孰為主孰為次,如脾虛兼有濕熱,腎虛夾有肝火、陰虛兼有濕熱等等,以便在針對主證選用方劑的同時,再根據兼證進行藥物加減。此外,還需要掌握服藥的時間,一般要在排卵期開始喂藥,月經來潮即應停止,以免影響正常經量。
經前出血專家解答疑難 更多>>
暫無相關專家答疑!
經前出血可能患的疾病更多>>
- 月經不調
- 功血
- 病因月經不調是怎么引起的?
- 檢查月經不調要做什么檢查?
- 并發(fā)癥月經不調會引發(fā)什么疾病?
- 預防月經不調要怎么預防?
- 癥狀月經不調有什么癥狀?
- 診斷鑒別月經不調如何鑒別?
- 治療月經不調怎么治療?
- 找藥品月經不調需要吃什么藥?
[看病掛什么科]
[需要做的檢查] 卵巢功能檢查 、 陰道分泌物涂片檢查 、 刮宮檢查 、 腹腔鏡
[最常用的藥物]
經前出血對癥藥品更多>>
暫無相關藥品!
您最近瀏覽過的癥狀
癥狀庫大全猜您想要找的疾?。?/h3>
患者關注排行榜
經前出血最新文章
暫無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