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痛風及高尿酸血癥發(fā)病率急速上升,已成為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謝性疾病?!?016中國痛風診療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提到“我國缺乏全國范圍痛風流行病學調查資料,但根據(jù)不同時間、不同地區(qū)報告的痛風患病情況,目前我國痛風的患病率在1%~3%,并呈逐年上升趨勢。”
痛風是體內嘌呤代謝紊亂所引起的一種疾病,表現(xiàn)為高尿酸血癥,尿酸鹽在關節(jié)、腎及結締組織中析出結晶,累積成“痛風石”。急性發(fā)作時,尿酸鹽微結晶沉積于關節(jié)而引起局部粒細胞浸潤及炎癥反應。
臨床常用抗痛風藥有以下幾類(見表一)
表一臨床常用抗痛風藥
藥理分類
臨床常用藥
抑制尿酸生成藥
促進尿酸排泄藥
丙磺舒、苯溴馬隆
促進尿酸分解藥
拉布立酶、普瑞凱希等
抑制粒細胞浸潤——選擇性抗急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藥
秋水仙堿
《指南》建議,痛風急性發(fā)作期,及早(24h以內)有針對性地使用非甾體消炎藥(NSAIDs)、秋水仙堿和糖皮質激素可有效抗炎鎮(zhèn)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對急性痛風關節(jié)炎頻繁發(fā)作(>2次/年),有慢性痛風關節(jié)炎或痛風石的患者,推薦進行降尿酸治療。痛風患者在進行降尿酸治療時,抑制尿酸生成的藥物,建議使用別嘌醇或非布司他;促進尿酸排泄的藥物,建議使用苯溴馬隆。
抗痛風藥作用特點與臨床評價
1.1.抑制尿酸生成藥
別嘌醇(allopurinol,別嘌呤醇)為次黃嘌呤的異構體。該品及其代謝產物氧嘌呤醇通過抑制黃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后者能使次黃嘌呤轉為黃嘌呤,再使黃嘌呤轉變成尿酸),使尿酸生成減少,防止尿酸結石的沉積,有助于痛風結節(jié)及尿酸結晶的重新溶解,防止發(fā)展為慢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或腎病變。別嘌醇不良反應少,偶見皮疹、胃腸反應及轉氨酶升高、白細胞減少、剝落性皮炎、血小板計數(shù)減少、少尿、尿頻、間質性腎炎等。
非布司他是新型黃嘌呤氧化酶抑制劑,其降尿酸作用與別嘌醇相當或略優(yōu),研究表明該藥物導致的藥疹明顯低于別嘌醇。2012年被《美國高尿酸血癥痛風診療指南》推薦為一線用藥。
1.2.促進尿酸排泄藥
丙磺舒(probenecid)又名羧苯磺胺(benemid),口服吸收完全,血漿蛋白結合率85%~95%;可競爭性抑制腎小管對有機酸的轉運,抑制腎小管對尿酸的再吸收,增加尿酸排泄,可用于治療慢性痛風。因無鎮(zhèn)痛及消炎作用,故不適用于急性痛風。腎功能不全者,伴有腫瘤的高尿酸血癥者,使用細胞毒的抗腫瘤藥、放射治療患者及2歲以下禁用丙磺舒。
苯溴馬?。╞enzbromarone)作用似丙磺舒,減少腎小管對尿酸的再吸收而促其排泄。每日用量為20~100mg,宜從20mg/日開始,逐漸遞增,不良反應有頭痛、惡心、腹瀉。痛風性關節(jié)炎急性發(fā)作期,有中、重度腎功能不全或腎結石者禁用苯溴馬隆。
1.3.促進尿酸分解藥
臨床應用的促尿酸分解藥物主要有拉布立酶、普瑞凱希等,臨床試驗及臨床后用藥試驗均證明其降尿酸作用確切,該類藥物的主要不良反應為免疫原性反應,其他常見不良反應包括發(fā)熱、惡心、頭痛、心血管事件及便秘等。雖然多數(shù)研究證明促尿酸分解藥物具有確切的降尿酸作用,但由于目前應用的尿酸酶均為低等生物的尿酸酶,較強的免疫原性及相對高昂的價格限制了其在臨床的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