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盂腎炎是病原微生物(主要指細菌)直接入侵腎盂和腎實質(zhì)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慢性腎盂腎炎的形成有這三大因素。
細菌
任何感染都是病原微生物(主要指細菌)和人體在機體不利的情況下相互侵噬的結果,慢性腎盂腎炎的發(fā)生既有細菌的因素也有機體不利的因素。
正常人前尿道和尿道口周圍有細菌寄生,這些細菌來自糞便,女性亦來自陰道分泌物污染,這些細菌與機體共處于平衡狀態(tài),任何促使細菌入侵或消弱機體抵抗力的因素都能促使細菌上行。經(jīng)過膀胱后約30%~50%可經(jīng)輸尿管上行引起腎盂腎炎。此外,細菌通過血行或淋巴道感染腎臟比較少見。
能夠一路上行到腎盂、腎實質(zhì)的細菌一定有其獨特的性能,引起慢性腎盂腎炎最常見的細菌為大腸桿菌,在大腸桿菌中不同亞型致病力不同,能夠粘附于尿路上皮的大腸桿菌與尿路黏膜的吸附力強,因此上行感染機會多見,由于大腸桿菌不同亞型或大腸桿菌與其他細菌之間的變換,引起尿路感染并反復發(fā)作。
機體的保護措施
自然界有無數(shù)的細菌,泌尿道借尿道口與外界相通,但平時卻很少感染,這依賴于我們正常的防御機能。
尿流自上而下不斷沖刷尿路可帶走絕大多數(shù)細菌,當尿路通暢,沒有尿潴留的情況下,細菌很難在尿路停留。
正常膀胱黏膜有殺菌能力,通過分泌抗體和一些抗粘附因子來阻止細菌的生長與蔓延。
尿液呈酸性,且尿比重在很大范圍內(nèi)波動,這些均不利于細菌生長,正常男性前列腺液有抗革蘭氏陰性腸道菌的作用。
因此,泌尿道各環(huán)節(jié)上均有阻止細菌入侵的作用,具有特殊功能的細菌必須逆流而上,克服重重困難才能種植于腎實質(zhì)引起感染。
致病因素
當各種原因消弱了機體的正常防御機能時,細菌便乘虛而入并生長繁殖引起感染。這些因素如下。
尿路梗阻。尿路梗阻是尿路感染上行引起腎盂腎炎最主要的因素,梗阻可由尿路功能或解剖的異常引起,如結石、腫瘤、狹窄、畸形或神經(jīng)源性膀胱。尿路梗阻引起尿流不暢,細菌易于繁殖并上行感染。
器械使用。在尿路進行器械檢查時,不但會將前尿道的細菌帶入膀胱,而且往往合并尿道損傷,損壞正常尿路黏膜的防御機能,易引起尿路感染。有人做過統(tǒng)計,停留尿管1天,感染率約50%,停留3~4天,則可達90%以上,因此需長期留置導尿管的病人要給予抗生素預防治療,并嚴格掌握應用器械診治的適應證,不給細菌入侵提供機會。
膀胱-輸尿管返流。尿液源源不斷地從腎臟產(chǎn)生后儲存到膀胱,當膀胱內(nèi)尿液量達到一定程度后即產(chǎn)生排尿感覺,刺激膀胱收縮,為了防止尿液從膀胱逆流到輸尿管、腎盂,在輸尿管與膀胱入口處有一瓣膜,在膀胱收縮時該活瓣關閉。如該活瓣出現(xiàn)先天性或后天性功能不全,則尿液可以返流到輸尿管甚至腎盂、腎盞。
妊娠。妊娠是尿路感染的重要誘因,年齡大者和經(jīng)產(chǎn)婦發(fā)病率更高,其中半數(shù)以上伴有明顯的尿頻、尿痛癥狀。
慢性腎臟疾病及長期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慢性腎炎、糖尿病、慢性肝病、晚期腫瘤、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等降低全身或腎臟局部的抵抗力,從而引起細菌上行并在腎臟局部繁殖。
作為一個尿路感染的病人一定要通過病史、體檢和各種影像學檢查(如B超、CT、核磁共振),必要時行靜脈腎盂造影、逆行腎盂造影、膀胱鏡檢查發(fā)現(xiàn)有無復雜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