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疾病致病菌產生的脂肪酸可能會在口內引起與卡波西肉瘤相關的病損及腫瘤。
這一消息來源于凱斯西儲大學進行的一項研究。研究者們分析了以脂肪酸為表現(xiàn)形式的副產物是如何引起病變生長的。這一發(fā)現(xiàn)可能推動早期唾液檢菌,陽性者可能可以在出現(xiàn)癌癥征兆或轉為惡性前就得到相應治療。
該研究刊登于《病毒學雜志》。
此研究主要著眼于兩種與牙周疾病相關的致病菌:牙齦卟啉單胞菌及具核梭桿菌。牙周疾病患者的唾液中,這兩種細菌的含量較高。
卡波西肉瘤常見于HIV病毒攜帶者,因為他們的免疫系統(tǒng)無法抵御多種傳染源??úㄎ魅饬鲈缙诒憩F(xiàn)為口腔內可發(fā)生惡變的病損。早期發(fā)現(xiàn)是治療疾病的關鍵。
此研究的目的是查明大多數(shù)人并未患此癌癥的原因及揭示是什么讓他們免患此病。共21位患者參與了此項研究。其中一組共11人,平均年齡為50歲,均患有嚴重的慢性牙周疾病。另一組共10人,均保持良好的口腔衛(wèi)生,平均年齡為26歲。實驗對每位受試者唾液的諸多方面進行了研究。研究團隊特別關注于上述兩種細菌及五種短鏈脂肪酸。
在對副產物進行第一次測試后,研究者認為脂肪酸影響了卡波西肉瘤的復制。隨后他們將“潔凈版”脂肪酸引入帶有卡波西肉瘤病毒的細胞。最終,機體基本阻止了卡波西肉瘤的生長。
此研究揭示了口腔衛(wèi)生對HIV病毒攜帶者的重要性。
(實習編輯:徐潤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