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頂尖的發(fā)育生物學雜志《發(fā)育細胞》4月10日以封面文章形式,發(fā)表了東南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韓俊海教授課題組對孤獨癥的最新研究成果——“Neurexin通過募集軸突導向分子Ephrin限制神經元軸突成束排列”。該項成果通過對果蠅視覺系統(tǒng)的研究,闡明了孤獨癥相關基因Neurexin在神經元軸突投射中的新作用,成為孤獨癥研究的一個突破性進展,也為找到治療遺傳性孤獨癥靶向藥物開辟了全新路徑。
孤獨癥又稱自閉癥,是一種發(fā)育障礙類疾病,可導致嚴重的社交行為變化,主要表現為溝通困難、重復性行為、行為刻板以及言語發(fā)育遲緩等。國際研究組織目前基本認可遺傳基因中的Neurexin分子是導致人類患自閉癥的“罪魁禍首”,而該分子究竟如何影響人類神經系統(tǒng),還是各研究團隊正在努力攻克的難題,也是破解自閉癥“魔咒”的關鍵一環(huán)。
韓俊海團隊經過研究發(fā)現,孤獨癥重要致病分子Neurexin在神經元投射階段就已經開始產生表達,而非此前國內外研究團隊公認的在神經元聯系過程中才開始作用。這一發(fā)現,成為研究孤獨癥的一個突破性進展,為把孤獨癥“扼殺”在源頭提供了可能性。
有趣的是,韓俊海團隊的研究對象是果蠅。據介紹,一只果蠅的壽命為60-90天,而在短短不到3個月的生命中,一只雌性果蠅能夠產卵800余只。與人類相似的神經發(fā)育過程和極高的繁殖率,使果蠅成為了韓俊海團隊研究獨孤癥的重要實驗樣本。他也因此在校園內被師生們戲稱為“果蠅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