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示和消弱的技術﹝promptingandfadingtechniques﹞
Bricker是提示和消弱的創(chuàng)始者,該技術早期用來教導嚴重語言障礙兒童對語言的了解。簡單的指令如“來,去”“坐下,站起來”等簡單的字。然后,再用動作的提示使其了解。當兒童慢慢了解語言的意義,動作的提示隨之逐漸減少。若兒童已學會一些指令,可應用這些指令教導兒童認識東西的名稱。開始學習指認東西時,只出現(xiàn)某特定的東西。學會指認東西無誤之后,再從兩樣東西中選取某特定的對象。學習分辨東西,剛開始應以差別較大的東西供其辨認。例如形狀,功能,顏色,名稱差別較大的物品進行練習。盡量將錯誤減到最低限度。隨著兒童對語言的了解及反應,動作的提示可逐漸的減少。
一旦兒童學會分辨兩件物品的差別后,教師可增強較復雜多樣的東西予以辨認。例如分辨相似音的東西,如書本,梳子;相似形狀的對象,如狗,羊;相似顏色的東西,如蕃茄,蘋果等。訓練中應盡量在自然的情境中教學,盡量鼓勵兒童在日常生活環(huán)境中指認周遭的東西,如指出書本中圖畫的不同,從一堆玩具中挑出指定的玩具或指出餐桌上特定的食物等。
二、使用增強原理
此為應用增強的理論,使用增強的方法以教導兒童語言的了解。首先,找出兒童的增強物,即喜好的東西。當兒童說對了話,或回答正確的問題時,就給予增強物做為鼓勵。此法對于語言和溝通技能有缺陷的自閉癥兒童來說,需要謹慎的應用。選擇增強物應盡量避免用食物,因為自閉癥兒童具有固執(zhí)行為,一旦養(yǎng)成有食物增強才說話,將來很難改變其行為,而隱藏的牙齒傷害或養(yǎng)成不良的飲食習慣也是需要避免的。以下為增強原理的訓練模式:
1.波馬可原理﹝ThePremackPrinciple﹞
指利用兒童某些固執(zhí)性的活動作為增強物以達到期望的行為。例如,一位十一歲的兒童,為了使他能在說話課內合作的學習,使用兒童最喜愛的咬管子作為增強(Howlin&Rutter,1987)。這種方法是由波馬克(Premack)在1959年首先提出,故稱為波馬克原理。此法的應用對于自閉癥兒童效果不錯,因為許多自閉癥兒童不一定對一般的增強物如贊美,玩具等有興趣,在很難找到兒童喜愛的增強物情況下,可試用此法。
2.維持增強物的效果
開始實施增強原理已建立某些期待的行為或學習新技能時,必須要找對增強物并維持它的效果。第一,增強物必需要簡單、清楚,讓兒童容易了解此增強物與期待行為的連結關系。當兒童對期待的行為做出反應時,要立即給予增強物。第二,增強物的給予必須要一致性,即是每一次有好的反應,就應給予。由于增強原理的應用,很多在家里使用,當家長很難找到增強物給予立即增強時,可和兒童溝通,隨機調整增強物的使用。
3.減少外在的增強物
運用增強原理教導新技能的最初階段,使用增強物的次數往往很高。一旦學習的情況進步了增強的次數就要減少。有的可延長時間增強有的可用累積次數方式增強。在自閉癥兒童的語言訓練方面,開始階段宜用固定增強方式,然后再用間歇增強??赡艿脑挘寣W生學習自我增強,由大人給予的增強也就隨之可減少。
4.養(yǎng)成的過程
雖然增強原理用在語言的教學有不錯的效果,然而,它必須已有適當的語言能力才能實施。養(yǎng)成的過程是原來沒有這些能力,運用養(yǎng)成的方法來建立語言的能力。首先,要先評量兒童語言和溝通能力的長處和缺陷。依據其長短處再設計養(yǎng)成的計劃。養(yǎng)成的過程,應考慮小步驟,絕不可操之過急。訓練語言的開始階段,需要以提示法來引導說話。提示的方法可用口語或用肢體語言,同時采立即增強方法。
三、改變父母說話的型態(tài)
依據研究指出,一般兒童語言的學習和發(fā)展狀況與其父母教導語言的模式有關。父母采用較多的提示、關切、增強和開放的方式教導說話,兒童語言的發(fā)展比一般兒童快且顯著的優(yōu)異。
四、語言技能的應用
開始訓練語言階段,要以兒童周圍所接觸的事物作為教學的內容,讓兒童在日常生活中有機會說出周遭事物的名稱。同時,要部分的修正學習的環(huán)境,例如,許多自閉癥兒童喜用手勢或其它非口語方式表示需要,為使兒童能以講話代替非口語的表達,最好把平日兒童需要的東西移開,當它需要這些東西時,無法容易的指出或用非口語方式表示時,大人可以在此時要求他說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