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十歲左右的孩子來說,學會在家與在外可以不一樣,是一種心理成長。學校里,老師是絕對權威,孩子必須學習規(guī)則,學習與人交往的技巧,學習人際溝通交流的方法。所以孩子對鄰居、對周圍的人用的是學校里學習的社會原則。家里則不同,沒有固化的權威,孩子不必被強迫必須要怎樣,她有選擇行為或情緒的權力。而且現(xiàn)在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還能分享某些父母的權力,心性會表現(xiàn)得更自由。
一般在關系良好的一般在關系良好的家庭中,孩子會有比較多的安全感,這也是她表現(xiàn)得隨心所欲、不愿約束自己內(nèi)心的原因之一。家庭中,孩子會有比較多的安全感,這也是她表現(xiàn)得隨心所欲、不愿約束自己內(nèi)心的原因之一。關系不好的家庭,孩子可能會呈現(xiàn)一種虛假的懂事,因為她要分擔家庭里的憂郁與煩惱。有的孩子為了讓父母的沖突減少,會逼迫自己快速成長,以便于部分地替代父母在家庭里面的功能,這樣的孩子“看起來很美”,其實內(nèi)心痛苦至極。
十歲的孩子還有一種情緒的“鏡像作用”,越關心誰,喜歡誰,心性脾氣就越像誰。你覺得孩子“常常發(fā)脾氣,坐立不安,有點兒事事都不順心的感覺。當她心情好的時候,說出來的話讓你心里甜滋滋的,可一旦發(fā)起狠來,都有掐死你的心。”也許正是孩子對你的感覺。你覺察到的孩子身上的東西,也正是你自身的。你很煩、很急躁與孩子無關,與你的情緒特點有關。如果真要孩子在家里變得懂事、溫和,你必須做一些表率。
可以利用父親的介入來彌補你自己個性里的不足。在你的信中我讀不到來自父親的信息。如果父親長期不在身邊,或已經(jīng)分離出家庭,那么你需要與女兒拉開一些親密距離,很多事不要替女兒做主,不妨用更多的信任、欣賞、認同去處理兩人間的分歧。
要關注女兒正面情緒的那個部分,及時與她分享,減少關注她的負面情緒。如果看到孩子無端的發(fā)脾氣,可以裝作沒看見,不對這樣的信息作回應,讓孩子慢慢學會調(diào)整自己的情緒。這樣的處理,更容易I讓孩子從負性情緒中獲得經(jīng)驗和自我管理情緒的技術。如果看到孩子的壞情緒馬上就希望能幫她克服或解決,結(jié)果不單會強化這些情緒,孩子也不能從中獲益。
如果你的工作忙,心情不好,一定要先給孩子一個信息:“寶貝,別擔心,媽媽有點不高興,不是你的錯,是和...有關。”孩子需要這樣清晰的信息,因為孩子可能天真地認為媽媽的一切不高興都是自己引起的,如果自己表現(xiàn)好,媽媽就是快樂的。對于敏感的孩子,媽媽還要說“你能這樣關心媽媽,讓我心情好多了..."這樣的信息也很重要,孩子可以從媽媽處理情緒的過程中獲得表達情緒、管理情緒的經(jīng)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