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老年癡呆
阿爾茨海默?。ˋD)常稱老年癡呆,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神經退行性變性疾病,病因至今不明,具有特征性神經病理和神經化學改變,常漸漸起病,起病可在老年前期,但老年期的發(fā)病率更高。在65歲以前起病的類型常有癡呆家族史,病情進展較快,有明顯顳葉和頂葉損害的特征,包括失語、失用等,錐體系癥狀也較多。
65歲以后起病者病情進展較慢,以廣泛高級皮層功能障礙(即記憶障礙)為主要特征,腦部特征病理為神經元數量顯著減少,其病理學改變表現為大腦皮質萎縮。臨床表現為進行性遠近的記憶力障礙,分析判斷能力衰退、情緒改變、行為失常等。
老年癡呆常見的表現:
1.智力衰退最初常為衰老加速惡化,短期內出現思維遲緩、粘滯與僵化,自我中心更甚,情緒不易控制,注意力不集中,迂贅,做事馬虎。并常伴計算力減退和定向障礙,還可有聯想困難,理解力減退,判斷力差。
2.行為改變行為先見幼稚笨拙,常進行無效勞動,其后可有無目的性勞動。
3.情感障礙起初,情感可較幼稚,或呈兒童樣欣快,情緒易激惹。嗣后表情呆板,情感遲鈍。
4.局灶癥狀在本病病程中,偶可出現局灶癥狀。如損害新皮質區(qū)最早并最多出現的命名性失語,也可有其他形式失語,以及各種失用、失認、失算癥,最終認識能力可全部喪失。
5.外貌改變易于衰老,常顯得老態(tài)龍鐘,滿頭白發(fā),齒落嘴癟,角膜有老年環(huán)。瞳孔對光反應偶見遲鈍。感覺器官功能減退,生理反射遲鈍,軀體彎曲,行走不穩(wěn),步態(tài)蹣跚,體重減輕,肌肉廢用性萎縮,不自主搖頭,口齒含糊,口涎外溢,手指震顫及書寫困難等。但每一位阿爾茨海默病的患者并不一定具有以上所有表現。
我國老年癡呆診斷標準
1993年我國制訂的診斷標準如下:1.智力檢測證實癡呆;2.至少有2項識別功能障礙;3.記憶及識別障礙進行性加重;4.無意識障礙;5.40~90歲起??;6.無其他軀體或腦部疾病能解釋上述病情。支持條件:1.進行性加重的失語、失用、失認;2.日常生活及行為障礙;3.家族中有相似患者;4.腦脊液正常,腦電圖無特異改變,CT及MRI有腦萎縮,且進行性加重。
目前對AD的臨床診斷主要基于以排除為主結合神經心理學量表測試,加上臨床表現觀測,很難排除主觀因素影響,正確率不高,不能在臨床癥狀出現之前做出預警,不能與正常的衰老做出有效的鑒別,這對早期干預十分不利。
MRI對于老年癡呆診斷很重要
影像形態(tài)學診斷方面,近來人們通過研究AD患者和健康對照組的海馬結構包括體積、面積、線性測量;對杏仁核測量;海馬杏仁核的復合測量及其他相關結構的定量研究發(fā)現結構萎縮超過正常衰老,但與對照組間有嚴重的體積重疊,很難與正常衰老區(qū)分。AD神經元壞死和樹突聯絡喪失常伴有膠質增生使MRI體積測量很難客觀準確。所以至今沒有確定的診斷標準。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在阿爾茨海默病診斷中的應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術很多,主要包括注射造影劑、灌注加權、彌散加權及血氧水平依賴(BOLD)法,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方法為BOLD法。目前,fMRI在臨床已應用于研究各種腦功能,并取得了一些令人矚目的成果。已逐步從實驗過渡到臨床,使AD的影像診斷又增加了一種手段。
目前fMRI的處理方法多數采用傳統(tǒng)的統(tǒng)計參數圖(SPM)或相關性分析(如AFNI等)方法,其基于實驗條件的假設檢驗,獲得的只是獨立的局部腦區(qū)激活,不能證明激活腦區(qū)間的相互聯系,新的研究發(fā)現存在功能連接性的腦區(qū)間有同步的低頻fMRI信號波動。
老年性癡呆是慢性退行性中樞神經病變,其以早期情景記憶缺陷為主的腦功能變化復雜,盡管存在很多問題,仍是有一定規(guī)律可循的,fMRI為我們提供了重要工具和實驗證據,新的后處理技術在不斷出現,目前國內外正在展開多研究中心合作,探索制定AD的影像診斷標準,因此,有理由相信AD的fMRI研究將會取得更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