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樣變性周圍神經病
(一)發(fā)病原因
1885年病理學家Virchow在觀察蠟樣肝大時首先使用淀粉樣物質一詞。當時發(fā)現(xiàn)肝臟內的蠟樣物質可用碘及硫酸染色,被認為是一種多糖類纖維素,故稱淀粉樣物質(amyliod)?,F(xiàn)今已明確,所謂淀粉樣物質是生理狀態(tài)下可溶性蛋白質在一些病理因子(如單核吞噬系統(tǒng)產生的細胞激動因子)的作用下形成β折疊結構(β-pleat sheet configuration),使其變?yōu)椴豢扇艿牡鞍踪|并在多個器官或組織的細胞外沉積,因此淀粉樣物質又稱淀粉樣蛋白(amyloid)。在周圍神經沉積的淀粉樣蛋白主要有2個類型,一種是轉甲蛋白(transthyretin),主要由肝臟合成,也可在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脈絡叢和眼內產生,是血漿運輸?shù)鞍椎囊环N,運輸甲狀腺素和維生素A,轉甲蛋白的沉積見于FAP。另一種淀粉樣蛋白是免疫球蛋白的輕鏈(κ鏈和λ鏈),由漿細胞產生,見于原發(fā)性輕鏈淀粉樣變性和漿細胞增生癥。此外還有糖尿病相關胰島淀粉樣多肽鏈、載脂蛋白系列、血清淀粉樣物質A和膠質蛋白。在中樞神經系統(tǒng)沉積的淀粉樣蛋白有β淀粉樣蛋白和朊蛋白(prion),前者主要見于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后者見于羊瘙癢癥、瘋牛病和發(fā)生在人類的CJD。
(二)發(fā)病機制
近年來對FAP的分子病理機制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根據基因缺陷或基因產物(淀粉樣蛋白)的不同將FAP分為5個類型。
盡管可以確定是淀粉樣物質在細胞外間隙沉積導致了周圍神經等組織器官的結構和功能異常,但其確切的病理機制并不清楚。
尸檢病理發(fā)現(xiàn)淀粉樣物質可在多種組織和器官內沉積,最常侵犯的組織有血管壁及其周圍、周圍神經的內膜和外膜、后根節(jié)、甲狀腺、心臟傳導組織和舌肌。淀粉樣物質經剛果紅染色、偏振光顯微鏡下觀察,呈特殊的綠色熒光。腓腸神經活檢,電鏡下可見淀粉樣物質為直徑為7nm的不分支長纖維,常沉積在神經間質(神經內膜和外膜)及其滋養(yǎng)血管周圍,也見于施萬細胞的基底膜旁。應用抗TTR和抗λ-LC抗體進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可鑒別淀粉樣物質的性質和類型。
周圍神經病理改變的特點為脫髓鞘和軸突變性同時存在,有髓和無髓纖維數(shù)量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