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性乳腺癌
(一)發(fā)病原因
IBC的發(fā)病原因尚無統(tǒng)一認識,可能與病人的免疫力低下有關(guān)。
(二)發(fā)病機制
炎性乳腺癌的組織學類型無特殊性,各種類型的乳腺癌均見于IBC。IBC的急性炎癥改變的組織學特征首先由Bryant于1887年描述觀察到皮下淋巴管被癌浸潤的現(xiàn)象,提出腫瘤浸潤造成的真皮下淋巴管阻塞而導致相關(guān)臨床表現(xiàn)的假說。但真皮下淋巴管浸潤是否是IBC診斷的基礎(chǔ)仍存在爭論。早在1938年,Taylor和Melter強調(diào)皮下淋巴管浸潤癌浸潤的特征。Ellis和Teitelbaum 1973年復習世界有關(guān)IBC的文獻,通過對組織學與預后的關(guān)系的研究,認為真皮淋巴管浸潤對確定IBC的診斷是必要的,并提出乳腺真皮淋巴癌病的命名。Saltzstein發(fā)現(xiàn)臨床上無IBC的表現(xiàn),組織學檢查有真皮淋巴管浸潤的乳腺癌,預后與有典型表現(xiàn)的IBC相同,提出了臨床隱性乳腺癌的概念。IBC的皮膚炎癥樣改變機制看法不一,有人認為系皮下淋巴管被癌細胞團阻塞而致皮膚水腫和組織張力增高,進一步導致毛細血管的阻塞,充血引起所謂丹毒樣改變。
1.大體形態(tài) 可見乳房皮膚紅、腫、熱、痛和皮膚增厚,“橘皮樣”改變等,受累組織堅實。多數(shù)可見皮膚改變,占乳房范圍的1/3以上。石松魁報道材料,其病變皮膚改變范圍均≥1/2乳房,多數(shù)(65.7%)波及全乳。
2.組織形態(tài) 癌腫類型不一,各種類型浸潤性癌均可發(fā)生。除了癌組織外,主要見皮膚淋巴管和毛細血管中充滿癌栓。間質(zhì)中伴有急、慢性炎性細胞浸潤,但以淋巴細胞為主。有人認為,只要臨床有炎癥表現(xiàn),即可診斷為炎性癌。也有人認為只有皮膚淋巴管和血管中有大量癌栓時才能診斷為炎性癌。石松魁(1986)報道的35例中,有9例可見淋巴管癌栓,其中皮膚淋巴管癌栓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