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6日傍晚,幸福中心接待了一位容顏憔悴、情緒焦躁的母親,甘蘋稱自己為了女兒徹夜難眠已經半年,感覺自己要死了。
甘蘋今年49歲,是一名優(yōu)雅的設計師,她的丈夫憲斌是一家公司的老總,平時工作比較忙,女兒小憲去年考上了珠海的一所大學。甘蘋說家庭關系挺和睦,無論是經濟上還是生活上都沒有什么憂慮,可是最近半年甘蘋都很容易失眠。尤其是最近兩個月媒體上連續(xù)報道了幾起女大學生失蹤、被害的案件之后,甘蘋內心充滿了憂慮,一個人的時候,滿腦子都是女兒遭遇不測的想象。不是擔心女兒被男孩子欺騙、失身、懷孕、被拋棄,就是害怕女兒突然失蹤。有一天,甘蘋有幾個小時沒有跟女兒聯(lián)系上,心中充滿了憂慮,到深夜時情緒越來越緊張,內心充滿了恐懼。她心慌意亂地不停打女兒的手機,直到最后女兒終于接了電話。女兒小憲說只是去看了一場電影而已,而她已經被媽媽晝夜不停的“騷擾”搞得不勝其煩。雖然丈夫和女兒都不停地關心、勸說,但是甘蘋無法克制自己內心的恐懼和擔憂。她覺得萬分痛苦,甚至滋生了輕生的念頭。這些不正常的反應嚇著了她自己,所以前來求助。
心理咨詢師觀察,甘蘋言談舉止得體優(yōu)雅,衣著整潔,思維言語邏輯清晰,可以排除明顯精神障礙;同時甘蘋容顏憔悴,她在講述的過程中不停地起身喝水,反復調整坐姿,而且眉頭緊蹙。專家給甘蘋進行了量表測評,評估結果顯示甘蘋處于明顯強迫思維障礙狀態(tài),且有抑郁情緒,判斷是近期受社會失蹤大學女生新聞消息的刺激,加重了她的心理壓力,應激情緒疊加后出現(xiàn)了心理失衡的危機,需要接受系統(tǒng)心理輔導治療。
在3個小時的專業(yè)咨詢中,甘蘋焦慮和抑郁的情緒得到舒緩,甘女士把積郁在心的種種生活事件、感受作了敘述。談到家中的先生和女兒,她時而感到自豪,時而感到哀怨。說到孩子小時候,她臉上綻放出幸福的笑容;說起女兒離家后的種種擔憂,她的眼淚伴著故事流淌。通過敘述,甘蘋的負面情緒得到宣泄,心理逐步走向平衡,同時意識到不能自控的恐懼擔憂其實并沒有充分理由。通過解釋性輔導治療,甘蘋表示加強了對自我情緒的了解,并表示絕不會選擇自殺或者自虐等過激方式逃避,會在得到家人支持后,選擇專業(yè)心理輔導治療,幫助自己恢復心理健康,追求自我的強大,找回幸福。
甘蘋作為49歲的知識女性,家庭和睦,子女健康。在女兒離家之后,甘蘋面臨更年期的生理調整、空巢期的心理調整,事業(yè)上缺乏后勁,私生活缺少激情,獨自一人很容易有一腳踏空的感覺,陷入自我迷失、抑郁、過分焦慮的不良心理狀態(tài)中。
像甘蘋這樣年齡的女性打來電話的非常多,傾訴子女長大成人后她們內心的失落、彷徨、不安、焦慮。有位從南京來的母親,兒子畢業(yè)后到深圳工作,她跟蹤而至與兒子住在一起。但是兒子每天都在公司加班到深夜才回,不愿意面對母親。這位母親說:“都說養(yǎng)兒防老,可是現(xiàn)在孩子養(yǎng)大了,根本就不顧父母,叫他留在南京工作他不留,到了深圳叫他早點回家陪陪我,他也不陪。如果整個社會都鼓勵年輕人這么沒有家庭觀念,每個人長大了就飛,那將來人們還要家庭做什么?”
相比那位母親,甘蘋更加主動和有自我覺察能力,她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出現(xiàn)了問題,而且可能已經給女兒造成了影響,所以主動與專業(yè)心理機構聯(lián)系,積極尋求解決的方法。一旦開始尋找道路,未來就已經展開,一個知識女性得到專業(yè)幫助后,可以通過定期咨詢、讀書自我療愈、與家人同事朋友溝通、爭取社會支持等種種辦法,最終找到通往自由之路。
驚恐障礙簡稱驚恐癥,是以反復出現(xiàn)顯著的心悸,出汗、震顫等自主神經癥狀,伴以強烈的瀕死感或失控感,害怕產生不幸后果的驚恐發(fā)作為特征的一種急性焦慮障礙。精神分析理論認為,驚恐癥是對未認識到的危險的一種反應,有時這種危險只是象征性的,驚恐癥可為過去童年,少年或成年期未解決的沖突重新顯現(xiàn)而激發(fā)。